全球矚目的中美會晤在韓國釜山進行,目前已經圓滿結束,這次會晤非常成功,雙方足足談了100分鐘,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兩國元首首次會面。
根據我國商務部通報,大概取得了如下共識:
1、取消加征的10%所謂“芬太尼關稅”
2、加征的24%對等關稅暫停一年。
3、穿透性規則暫停一年
4、暫停301調查一年
5、中方同步取消對美國的相應反制措施和加征的關稅
6、雙方還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達成了共識。
說實話,這“休戰清單”來得比預想中實在。這不只是簡單的“各退一步”,更像是給全球局勢劃了個臨時休止符。
![]()
但最有意思的不是中美本身,而是這場會談的“蝴蝶效應”。
短短幾天里,德國外長突然“被靠邊站”,副總理緊急救場;荷蘭那邊更熱鬧,搶了中企卻搞崩全球供應鏈,最后只能靠甩鍋遮羞。
釜山的信號,柏林先讀懂了一半
中美釜山會談剛落幕,德國政壇就傳出了耐人尋味的動靜,原定10月26日訪華的外長瓦德富爾,突然宣布行程推遲,理由牽強到沒人相信:“中方沒有安排足夠的會談”。
事情的根子得往回扒幾天。10月23日,瓦德富爾接受采訪時嘴沒把門,一邊喊著要中國放松關鍵礦產出口,一邊妄議臺海問題,說什么“必須避免暴力改變現狀”。
可能他覺得這話既討好了美國,又能給中國施壓,算盤打得挺精。
可他忘了,臺海問題從來不是外人能置喙的,中方外交部早就把立場擺得清清楚楚: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是鐵打的事實。
![]()
德國外交部長瓦德富爾
果不其然,中方直接用行動表態——你的訪華行程,我們不陪了。
更關鍵的是,德國商界先慌了。中國德國商會立馬推遲了11月在蘇州的德中經濟大會,名義上是“組織原因”,實際上就是用腳投票:你外長把關系搞僵了,我們怎么談生意?
要知道,德國汽車、化工這些支柱產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可不是一星半點,去年德國對中出口額占其總出口的近10%,多少企業的飯碗都系在這條線上。
![]()
默茨政府這才后知后覺地意識到闖了禍。瓦德富爾的硬氣撐了沒幾天,柏林就傳出消息: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要親自訪華,主持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
這操作說白了,就是把瓦德富爾架到一邊,換個會說話、懂務實的人來收拾爛攤子。
我查了下克林拜爾的背景,這人跟瓦德富爾不是一路人。
雖然也批評過中國稀土政策,但總體上主張和中國保持溝通,用德國媒體的話說,他是“社民黨里最懂經濟的務實派”。
默茨這步棋走得還算及時,可問題是,中方早就把話挑明了:想談可以,先糾正在臺海問題上的錯誤表態。不是換個人就能繞過核心問題,這一點,柏林顯然只讀懂了一半。
知道要止損,卻未必真明白中方的底線在哪。
![]()
不過比起后面要講的荷蘭,德國至少還有“糾錯”的機會。
荷蘭的迷之操作,把自己活成了笑話
就在德國忙著換人的時候,荷蘭正上演著一場更荒誕的戲碼。
中美剛宣布暫停穿透性規則,荷蘭就跳出來證明:什么叫“抓不住重點”,什么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事得從安世半導體說起。可能有人對這家公司不熟,這原本是飛利浦的半導體業務,2020年被中國聞泰科技花340億買下,成了100%中資控股企業。
在中方的運營下,安世做得風生水起,2025年上半年光半導體業務就賺了12.61億,研發投入三年漲了150%,全球二極管、晶體管出貨量都是頂尖水平,蘋果、三星、特斯拉全是它的客戶。
這種“歐洲研發、中國生產”的模式,本來是中歐合作的典范,結果硬生生被荷蘭政府搞成了“國際笑話”。
![]()
今年9月,美國推出穿透性規則,把安世這類中資控股子公司也納入管制,還明確要求換掉中國籍CEO張學政。
荷蘭政府立馬跟進,堪稱“精準配合”:9月30日凍結安世全球30家子公司資產,10月7日就通過法院暫停了張學政的董事職務,把股份托管給外籍人士,到了10月底更放話要讓本土企業“接手”安世。
憑啥?就因為美國一句話?荷蘭可能覺得自己背靠歐美,搶一家中企不過是“小小得罪”,既能討好美國,又能把芯片產業抓在手里,簡直是雙贏。
可它忘了最關鍵的一點:安世80%的產能都在中國,封裝測試、后端制造全靠中國工廠,歐洲總部手里的不過是研發團隊,沒有中國的產能支撐,就是個空殼子。
![]()
中方的反制來得又快又準。聞泰科技直接打通國內供應鏈,商務部出臺出口管制,切斷了歐洲總部和中國產能的聯系。
這一下,全球供應鏈立馬炸了鍋。本田墨西哥工廠先扛不住,因為缺安世的芯片直接停產,大眾、寶馬這些德國車企也跟著預警,歐洲工廠隨時可能停擺。
眼看收不了場,荷蘭開始甩鍋了,說什么接管中企是因為“對方要轉移工廠、大裁員”。這話騙誰呢?
安世這幾年業績漲得好好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哪有裁員轉移的跡象?
![]()
大國博弈下,清醒與糊涂的分界線
看到德國換人和荷蘭鬧笑話這兩件事,我總有個感觸:在如今的全球格局里,清醒和糊涂的分界線,其實就是“懂不懂算大賬”。
德國一開始顯然也犯了糊涂,讓外長拿著臺海問題當籌碼,以為能“政治經濟兩頭賺”。但它好在有個底線認知:中國不是可以隨便拿捏的,失去中國市場的代價,德國承受不起。
我認為,德國的轉變背后,其實是中美釜山會談釋放的信號起了作用。中美都能暫停沖突、坐下來談,你一個歐洲國家非要跟著美國硬剛,圖啥?
默茨政府肯定看明白了,在中美“休戰”的一年里,誰能穩住和中國的合作,誰就能在經濟復蘇中占得先機。
![]()
可荷蘭就完全沒算明白這筆賬。
它把自己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以為靠政治手段就能奪走產業成果,卻忽略了全球化分工的基本邏輯:安世的價值從來不是單一的研發或生產,而是“歐洲研發+中國產能+全球市場”的生態閉環。
現在全球車企都在找芯片,唯一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安世中國區。
不管怎么選,有句話肯定沒錯:那些總想靠小聰明投機取巧的,最后往往會活成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