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0月12日,菲律賓兩艘公務船再次非法闖入中國南沙群島鐵線礁附近海域,無視多次警告后故意沖撞中國海警艇。
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是的,僅僅10個月時間,菲律賓在南海挑釁中國的次數就達到了20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次"碰瓷"距離中美剛剛在稀土問題上翻臉僅僅72小時。這背后究竟有著什么算盤?
![]()
馬科斯政治的救命稻草
要理解菲律賓為什么突然變得如此激進,先得看看馬科斯政府現在有多么焦頭爛額。菲律賓今年一季度通脹率達到30%,大米價格同比暴漲24%,民眾的錢包被掏空了。不僅如此,前海軍陸戰隊軍士公開指控馬科斯家族貪腐80萬美元,15名議員已經提交彈劾申訴,支持率從42%暴跌到25%。
當一個政治家面臨如此嚴重的信任危機時,轉移矛盾幾乎是本能反應。菲律賓政府發現了一個屢試不爽的套路,每當南海議題升溫,馬科斯的支持率就能回升3-5個百分點。于是南海就成了他們的"政治興奮劑",一有風吹草動就要來一針。
![]()
通過渲染"中國威脅"激發民族主義情緒,讓民眾把注意力從國內的經濟困境和貪腐丑聞轉移到"捍衛主權"的愛國敘事上。7月黃巖島沖突期間,菲政府刻意邀請西方媒體隨船炒作"中國海警暴力執法"。
但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注定不可持續,每一次挑釁都在透支菲律賓的國際信譽,也在加劇地區緊張局勢。更重要的是,它讓菲律賓越來越依賴外部勢力的支撐,逐漸喪失了戰略自主性。
![]()
美國的代理人游戲
如果說馬科斯政府的國內政治需要是內因,那么美國的戰略利用就是外因。菲律賓在南海的頻繁動作,很難說是完全的自主行為。
中國10月9日宣布對稀土等關鍵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美國隨即威脅加征100%關稅,72小時后菲律賓就在鐵線礁發起挑釁。
這種"經濟施壓-軍事試探"的聯動效應絕非偶然,美菲今年簽署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將軍事合作項目增至每年500次,包括聯合巡航、實彈演習等,而菲律賓新增的15個軍事基地中有4個直接針對南海。
![]()
美國想通過"安全承諾"慫恿菲律賓制造摩擦,既可以消耗中國的外交和軍事資源,又可以為自己的對華施壓制造借口。但關鍵時刻,美國又會選擇"戰略模糊",就比如今年6月仁愛礁對峙期間,美軍航母戰斗群刻意遠離沖突海域。
更諷刺的是,美國提供給菲律賓的軍事援助多為二手或低配版裝備,還附帶嚴苛的政治條件。比如要求菲律賓在臺海沖突中開放軍事基地,但拒絕明確是否會在南海問題上協防菲律賓。卡內基智庫的報告直言不諱:菲律賓的"魯莽"可能將美國拖入"不想要的戰爭"。
![]()
這種不對等的同盟關系注定是脆弱的。美國務院今年10月明確表示"不會為菲律賓的海上冒險背書",進一步削弱了菲方的底氣。菲律賓媒體也開始自嘲"挨水炮的只有菲律賓",凸顯了其"棋子"地位的尷尬。
中國的系統性反制
面對菲律賓在南海的頻繁挑釁,中國的應對既有戰術上的即時響應,更有戰略層面的長遠布局。
![]()
從鐵線礁事件的處置,就能清晰看到這種策略的成熟,中國海警第一時間啟動應對預案,以專業規范的水炮操作依法驅離入侵船只,既守住了主權底線,又精準避免了事態升級失控。中國的維權并非單純依賴武力,而是打出一套 “法理 + 執法 + 治理” 的組合拳。
法理層面,通過公布南海標準地名、劃定黃巖島領海基線、向聯合國提交海圖等舉措,構建起完整的主權證據鏈條。執法層面,海警船保持常態化巡航并強化協同聯動,在黃巖島織就立體管控網絡,僅今年驅離菲方違規船只的次數就比去年增加 60%。
![]()
最具巧思的是生態治理這一落點,今年 9 月,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總面積達 3523.67 公頃。這不僅正面回應了菲方所謂 “填海造陸” 的無端抹黑,更為后續可持續開發筑牢基礎,這種 “以靜制動” 的思路,既占據道德高地,又穩步推進主權維護。
經濟反制層面,中國的精準施策也讓菲律賓感受到切實壓力,其對華出口額暴跌 37%,外資流入規模同比減少 82%,中資在菲投資占比更從杜特爾特執政時期的 50% 大幅降至 10.3%,這些數據恰恰暴露了菲律賓經濟對中國市場的深度依賴。
![]()
地區博弈的新變化
菲律賓試圖拉攏東盟制衡中國,這番努力顯然未能如愿。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明確表態反對域外勢力插手南海事務,今年還與中國共同開展聯合軍演;東盟《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已推進至案文二審階段,多數成員國支持 “不針對第三方” 原則,這一態度間接否定了菲律賓引入外部勢力的做法。
這種東盟內部的分化,恰恰體現了地區國家對南海局勢的務實考量,既不愿看到地區緊張升級,更不想在中美競爭中被迫選邊站隊。王毅外長今年 7 月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上,就精準點出這一關鍵差異:地區國家與域外勢力對南海局勢的認知,存在明顯 “溫差”。
![]()
另一個核心變化,是中美在南海博弈中對規則主導權的爭奪。中國正通過 “規則輸出” 重塑南海秩序,主動倡議搭建南海災害預警機制、海洋科研合作平臺等區域公共產品。
而美國則推動 “印太經濟框架”,試圖將南海議題政治化。這種 “發展敘事” 與 “安全敘事” 的角力,將深刻影響地區國家的戰略選擇。
![]()
今年菲律賓在南海發起的 20 次挑釁,本質上暴露了其在中美博弈中的 “戰略短視” 與 “政治投機”。但隨著中國在南海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任何靠 “碰瓷戰術” 改變現狀的行為都終將徒勞。
若菲律賓繼續充當大國博弈的 “棋子”,最終受傷的只會是自身。真正的出路,在于回歸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的理性軌道,而非在危險邊緣試探,消耗本國戰略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