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9日,加沙地帶的爆炸聲徹底撕碎了持續三周的平靜。
巴勒斯坦民防機構向法新社確認的數字冰冷得刺眼:以色列多輪空襲已造成至少50人死亡、約200人受傷,其中22名是兒童,還有多名婦女在襲擊中喪生。
這場突如其來的轟炸,讓10月10日生效的停火協議徹底陷入破裂危機,原本抱有一絲和平希望的加沙,重新被戰火籠罩。
![]()
一
要弄明白這場停火為什么崩得這么快,得先回頭看看三周前那份協議是怎么來的。
這份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停火協議,是由特朗普政府主導斡旋的,為了確保執行,還拉上了卡塔爾、埃及、土耳其,組成四國監督工作組。
協議第一階段的框架很明確:以色列軍隊撤到雙方約定的“黃線”位置,同時開放人道援助通道;哈馬斯則需要釋放此前扣押的人員,并歸還遺體。
從紙面上看,這是個能讓雙方都喘口氣的方案,也是兩年多來巴以沖突中少有的實質性進展。
協議能在10月10日生效,背后其實是雙方都撐不住的現實。
對哈馬斯來說,兩年沖突讓加沙90%的房屋被摧毀,51.4萬人面臨饑荒,戰斗人員從3萬銳減到1.2萬,高層還遭遇多次定點清除,繼續打下去幾乎是滅頂之災。
以色列這邊壓力也不小,2025年一年的軍費就砸了280億美元,占GDP的9%,累計消耗已經達到530億美元,企業產能下降,民生成本飆升,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執政聯盟支持率從42%跌到35%,他本人還背著受賄等司法指控。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的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已經成了國際輿論譴責的焦點,聯合國大會上甚至出現多國代表離席抗議的尷尬場面。
特朗普政府正是抓住了這種“雙方都累了”的時機,一邊對以色列放話“不停火就取消所有軍援”,一邊對哈馬斯施壓“不停火就聯合以色列徹底消滅”,硬是把這份協議推了出來。
![]()
二
協議生效后的進展看起來還算順利,10月11日,也就是生效第二天,以色列就完成了向“黃線”后撤的部署,加沙終于迎來了久違的平靜。
這三周里,轟炸聲停了,火箭彈也沒了蹤跡,流離失所的人開始嘗試返回廢墟看看,人道主義物資雖然不多,但總算能斷斷續續送進來。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平靜的水面下,暗流早就開始涌動,最大的隱患藏在“黃線”這個看似明確的邊界里。
協議只說讓以軍撤到“黃線”,卻沒解決領土控制權的根本問題——撤到“黃線”后,以色列仍然控制著加沙地帶53%的領土。
對哈馬斯和巴勒斯坦民眾來說,這根本不是真正的撤軍,只是軍隊換了個駐扎位置,加沙一半以上的土地還是在別人手里,這種“平靜”不過是換了種形式的占領。
更讓矛盾升級的是,10月19日,以色列突然在“黃線”位置設置了實體標記,還公開警告“越線即開火”。
這個舉動徹底點燃了哈馬斯的不滿,要知道“黃線”附近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的農田和家園,設置實體標記并威脅開火,相當于把半封鎖變成了全封鎖。
另一邊,哈馬斯的抱怨也不是沒有道理,協議里承諾的“開放人道援助通道”,在實際執行中打了很大折扣。
加沙經過兩年轟炸,醫療、水電、糧食供應全靠外部援助,可停火三周里,援助物資的進入量始終沒達到協議約定的標準,醫院缺藥、平民缺糧的情況沒有根本改善。
哈馬斯多次向四國監督工作組反映這個問題,但始終沒得到有效解決。
![]()
這種援助不足的現狀,讓巴勒斯坦民眾對停火協議的期待值不斷下降,也讓哈馬斯在內部承受了巨大壓力——如果停火帶不來實際好處,那堅持停火的意義何在?
雙方的不信任在10月28日達到了頂點,當天發生的邊境摩擦成了點燃戰火的導火索。
以色列軍方宣稱,哈馬斯武裝人員對駐扎在“黃線”內的以軍發動了襲擊,違反了停火協議。
這個指控非常嚴重,直接戳中了以色列的底線——“黃線”是協議約定的撤軍邊界,在以色列看來,襲擊這個區域的軍隊就是公然撕毀協議。
總理內塔尼亞胡當即下令“強力攻擊”,以色列軍方雖然沒正面回應加沙的傷亡數據,但反復強調行動是“對違約行為的必要報復”。
可哈馬斯那邊立刻否認了所有指控,發表聲明說自己和拉法地區的襲擊事件沒有任何關系,一直堅定遵守停火協議。
更關鍵的是,哈馬斯拋出了一個反證:當時正處于向以色列移交被扣押人員遺體的過程中,是因為以色列突然發動軍事行動,才導致移交工作受阻,“延誤責任完全在以色列”。
雙方各執一詞,都把責任推給對方,四國監督工作組試圖介入調查,但由于雙方都不允許對方人員進入事發現場,調查根本無法開展。
這種互相指責的局面,讓停火協議陷入了執行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戰火復燃只是時間問題。
![]()
三
10月29日,以色列的多輪空襲正式拉開了沖突升級的序幕。
從當晚開始,轟炸就沒停過,加沙地帶的天空被爆炸火光照亮,平民傷亡數字不斷攀升。
巴勒斯坦民防機構的統計顯示,僅一天時間就有50人死亡,200人受傷,死者里有22名兒童,還有多名婦女。
這些數字不是冰冷的統計數據,而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加沙平均每個家庭有5口人,22名兒童的死亡,意味著至少十幾個家庭永遠失去了孩子。
轟炸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在加沙最大的醫療機構希法醫院體現得淋漓盡致。
醫院的急診室里擠滿了傷員,病床不夠就鋪在地上,醫護人員穿著沾滿鮮血的工作服連軸轉,根本沒有休息時間。
更讓人絕望的是藥品短缺問題,不少重傷員因為缺乏抗生素和手術耗材,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
醫院負責人透露,停火三周里送來的援助藥品,只夠維持基本門診需求,根本無法應對大規模空襲帶來的傷亡潮。
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很快發出了緊急呼吁,公布的一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兩年沖突已經導致6.7萬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相當于加沙一半以上的人口無家可歸。
機構負責人在聲明中直言,加沙的基礎設施已經被摧毀殆盡,醫療系統接近崩潰,糧食儲備只夠維持不到一周,這樣的地方根本承受不起新的戰火。
可這些呼吁在戰火面前,顯得格外無力,作為協議的斡旋方,各方的態度也出現了明顯分化。
最受關注的美國態度十分微妙,白宮只是發表了簡短聲明,說“關注局勢升級”,既沒指責以色列的空襲,也沒批評哈馬斯所謂的“違約”,完全回避了責任判定。
這種模糊的態度不難理解,特朗普政府推動停火,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塑造“和平總統”形象,博取政治資本,現在沖突復燃,貿然指責任何一方都可能影響自己的外交成果,所以選擇了最穩妥的“沉默”。
相比之下,埃及和卡塔爾的反應要積極得多,這兩個國家作為地區大國,一直想通過斡旋巴以沖突凸顯自己的影響力,更擔心戰火蔓延影響本國安全。
沖突爆發后,兩國立刻啟動了緊急外交協調,分別給以色列和哈馬斯高層打電話,要求雙方立即停火,回到談判桌前。
土耳其也表示愿意參與新一輪調解,但由于此前和以色列的外交關系緊張,實際影響力有限。
四國監督工作組緊急召開了會議,但直到空襲開始后的第二天,仍然沒拿出任何實質性的調解方案。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次停火的崩塌不是偶然,而是巴以沖突深層矛盾的必然爆發。
協議本身從一開始就存在致命缺陷:它只解決了“停火”這個表面問題,卻避開了所有核心爭端。
以色列始終不承認巴勒斯坦國,就在停火協議達成前的9月11日,內塔尼亞胡還簽署了在約旦河西岸建設猶太人定居點的計劃,公然宣稱“不會有巴勒斯坦國”;哈馬斯則堅決拒絕解除武裝,明確表示只有建立“擁有完全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后,才會考慮交出武器。
更關鍵的是加沙的治理權問題,協議里壓根沒提戰后誰來管理加沙。
以色列不可能接受哈馬斯繼續掌權,那樣相當于兩年戰爭白打了;巴勒斯坦民眾也不可能接受以色列的長期占領;國際社會提出的“臨時管理機構”方案,又因為缺乏合法性遭到雙方反對。
這種治理權的真空,讓停火協議失去了落地的根基,只要一方覺得利益受損,就會輕易撕毀協議。
人道援助的短缺更是火上澆油,停火的意義不僅在于停止轟炸,更在于讓民眾看到和平的希望。
可加沙的平民在停火三周里,沒等到足夠的糧食,沒等到救命的藥品,沒等到重建家園的物資,這種失望情緒最終都會轉化為對停火協議的否定。
哈馬斯之所以敢公開和以色列叫板,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民眾的不滿情緒,現在最讓人擔心的,是“停火-開火”的循環會繼續下去。
從歷史上看,巴以之間的停火協議從來沒有真正長久過,最短的只維持了不到72小時,最長的也不過半年。
每次停火都是雙方打累了后的權宜之計,一旦恢復元氣,就會因為舊的爭端再次開火。
而在這個循環里,最無辜的永遠是平民,兩年里6.7萬死者中,超過70%是平民,100多萬流離失所的人里,有一半是兒童。
10月30日清晨,加沙的空襲暫時停了,但沒有人知道這種平靜能維持多久。
希法醫院的醫護人員還在搶救傷員,流離失所的民眾躲在聯合國的臨時避難所里,不敢回到自己的家園。
四國監督工作組的調解還在繼續,但所有人都清楚,只要領土爭端、建國問題、治理權問題這些核心矛盾不解決,再多的停火協議也只是一張廢紙。
![]()
巴以和平從來不是一份協議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雙方放下仇恨,需要國際社會的公平調解,更需要給平民真正的和平紅利。
可從目前的局勢來看,這些條件似乎都不具備,加沙的爆炸聲還會再次響起,無辜平民的傷亡數字還會繼續增加,這場持續了幾十年的悲劇,恐怕還要在“停火-開火”的循環中,繼續上演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