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張阿姨正獨自坐在小陽臺上,盤腿嗑著一串新鮮葡萄。自從去年被診斷為心臟病后,家人對飲食控制得格外嚴格。張阿姨其實有點委屈:“水果能吃嗎?糖分會不會高?”
可奇怪的是,上個月復查時,主治醫生卻耐心安慰她:“葡萄可以常吃,可能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這句話讓她將信將疑。難道葡萄不但無害,反倒利于心臟?那些關于水果和慢病的“舊觀念”,會不會真的需要更新了?
![]()
心臟病與飲食的關系,一直是公眾關心的焦點。很多患者往往談甜色變,連水果都不敢多碰,深怕影響血糖、血脂。實際上,最新多項國內外權威研究表明,適量食用葡萄,對心血管健康有著不容小覷的正面作用。究其原因,葡萄中富含多種有益成分,尤其是花青素、白藜蘆醇及豐富的膳食纖維。
哈佛大學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上的一項前瞻性研究指出,每周保證三次食用葡萄的中老年人,其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下降了約17.2%。這與葡萄本身獨特的營養成分息息相關。
葡萄富含的花青素,可以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血管老化,醫學專家形象地比喻,健康血管如光滑水管,而自由基堆積猶如“水垢沉積”,會導致血管變僵硬、加速動脈硬化進程。如果長期適度攝入葡萄及其制品,能顯著改善血管彈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發生。
![]()
白藜蘆醇是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量極高的天然多酚物質,被譽為“植物界的心臟衛士”。多項臨床實驗顯示,每天攝入大約50克葡萄的人,6周后其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下降了12.6%,同時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有明顯上升趨勢。對于心臟病患者來說,這意味著動脈斑塊形成速度明顯放緩,有助于預防冠心病復發。
葡萄的膳食纖維含量也不可忽視。膳食纖維不僅有助于腸道健康,更能綁定體內多余的膽固醇,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協和醫院營養中心的隨訪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每日額外攝入5克膳食纖維,相較控制組其血清膽固醇平均降低了8.9%。
更令人驚喜的是,葡萄中的類黃酮、鉀元素和多種抗氧化物質,還能幫助調節血壓、穩定心律,降低“心絞痛發作率”約14.2%。這對于反復發作心悸、胸悶的患者來說,是一份額外的健康保障。
![]()
血管彈性顯著提升。葡萄多酚、花青素有助于維持血管“韌性”,減少動脈硬化,英國醫學雜志在一項涵蓋1200名心血管患者的試驗顯示,葡萄組人群的超聲測定血管彈性比對照組高出約13%。
血脂水平穩步下降。堅持每日適量食用葡萄,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標往往更為理想。當膳食結構中葡萄與谷物、蔬菜互相補充時,對血脂管理尤為有效。
![]()
抗氧化能力增強。葡萄中的白藜蘆醇與類黃酮聯合作用,能促進機體清除氧化應激產物,日本京都大學的一項實驗表明,被動吸煙情況下補充葡萄抗氧化物,心臟組織損傷降低了18.7%。
輔助降壓、穩定心律。鉀離子有助于平衡體內電解質,防止血壓波動,相當于心臟多了一層“保護膜”,臨床數據看,每餐食用半小把葡萄,持續4周后,近一成患者高壓下降幅度超過7mmHg。
當然,即便葡萄益處多多,科學食用更關鍵。醫生們建議,每日食用量控制在50-100克為宜,連皮帶籽一同吃(前提是腸胃無明顯不適);血糖異常者餐后食用,更有利于穩定血糖波動,避免空腹食用。而自制葡萄干、葡萄汁多為高糖高能量食品,不建議作為主食攝入。
![]()
具體操作方法也簡單易行:
選擇新鮮水潤、顆粒飽滿的葡萄,清洗時可用淡鹽水輕輕浸泡5分鐘,去除表面農藥殘留。帶皮、帶籽嚼食,既能攝入更多抗氧化物,又能增加纖維攝入。
搭配一些堅果、一小片全麥面包或低脂酸奶,減輕單一糖分對血糖的沖擊。血糖或血脂異常者,建議晚餐后不吃葡萄,避免夜間血糖波動。如果不習慣連皮吃,可將葡萄做成果蔬沙拉,既新鮮又美味。
![]()
醫學共識認為,飲食豐富多樣、適量搭配、不過量是慢病管理的根本原則。葡萄雖然能成為心臟“小助手”,但無法替代規范用藥和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尤其已確診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在調整飲食前,請務必根據自身病情咨詢專業醫生及營養師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