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杜詠芳
| 黃大路
設計| 甄尤美
10月29日,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如期而至。
如果你在展館里逛一圈,很容易發現這場展會的有趣反差。
日系車企幾乎是全家總動員,展臺一個比一個氣派,從概念車到量產新品,恨不得把未來十年的出行藍圖都鋪在觀眾眼前,顯然是把這里當成了向全球秀肌肉、亮新思路的主場窗口。
然而另一邊,國際車企的參展陣容則冷清許多。
歐美品牌中僅有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少數代表,且未能帶來足夠亮眼的創新成果。
中國車企也只來了一家比亞迪,雖然帶來的K-Car純電車型直指日本本土最主流的細分市場,但在日系軍團的包圍下,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其實,自上一屆日本移動出行展舉辦之后,全球汽車行業一直處在結構調整與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如同行走在蹺蹺板上,經歷著多重力量的拉扯:
一方面,電動化浪潮仍在持續推進,技術進步與市場接受度不斷提升,但部分地區電動車銷售增速已出現放緩,政策支持也在變化中調整。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對傳統燃油車的需求依然堅挺,展現出能源轉型路上的復雜現實。
作為年內收尾的全球大型車展,今年的日本移動出行展匯聚了超500家公司和組織,創下了參展數量的歷史新高,仿佛成為日本車企的本土狂歡派對。
所有涌向這里的參與者都心知肚明:這里展出的不只是汽車,更是自身在變局中關乎未來的提案,而展臺的掌聲,便是最直接的回應。

從概念車看日本車企的發展戰略
本田推出兩款高性價比電動概念車,且承載著品牌電動化戰略深意。
緊湊型SUV 0 Alpha以 “入門車型” 身份加入,定位比前幾代0系車型更小巧、更實惠。
![]()
0系列命名象征本田 “回歸零點”,旨在從零開始打造全新電動汽車家族,其長期目標是到2040年實現全系純電動汽車銷售。
這款最新原型車作為全球車型生產,預計2027年上市,主要面向日本和印度市場,將在印度生產(也是本田首款面向印度市場的電動車,印度為主要市場),目前無北美銷售計劃。
方正造型的輕型SUV Super-One 先以日本專屬身份首秀,計劃2026年起登陸其他亞洲市場及英國。
![]()
其Boost駕駛模式可模擬切換7個擋位,發出與燃油鋼炮車型一樣的聲浪,帶來如傳統鋼炮般完整的駕駛體驗。
豐田展臺則上演了經典煥新與品牌升級的雙重驚喜,徹底打破了人們對于其保守的刻板印象。
作為全球暢銷車型的卡羅拉,此次推出的未來主義概念車徹底顛覆大眾認知。
![]()
在動力層面,它提供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純汽油三種選擇,完美踐行了豐田的 “多路徑戰略”。
豐田首席執行官佐藤浩司直言卡羅拉是 “人人都能擁有的汽車”,而這款概念車正用動力靈活性適配全球各異的電氣化進程與能源狀況。
佐藤浩司的理念擲地有聲:“地球廣闊,世界豐富多彩。道路各不相同,能源狀況也各不相同…… 無論是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還是內燃機汽車,無論動力來源是什么,我們都要打造人人都想駕駛的美觀汽車。”
設計上,這款卡羅拉概念車更是突破以往的沉穩內斂,黑銀雙色涂裝極具視覺沖擊力,流暢又帶棱角的線條勾勒出凌厲身姿,纖細的LED燈組串聯起前大燈與貫穿式格柵,整體造型酷似四門版86,辨識度拉滿。
此外,車上的三個燃油加注口暗示其插電式混合動力的核心配置,車內空間開闊,繁雜按鈕被一塊大屏幕整合,僅保留兩個踏板的設計,預示著自動變速器將成為主流配置。
與此同時,豐田計劃將其旗艦車型Century升級為獨立豪華品牌,定位甚至高于雷克薩斯。
豐田在車展上展示了Century雙門轎跑概念款。目前Century已有轎車與SUV車型,加入轎跑車后將進一步強化其尊貴形象。
![]()
Century轎跑原型車采用醒目的橙色涂裝。車內的副駕駛位徹底被取消,為左后座乘客營造更寬敞的乘坐體驗。
Century自1967年為紀念豐田創始人豐田佐吉百年誕辰而誕生,如今正邁向獨立品牌之路。豐田稱之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如同勞斯萊斯之于寶馬。
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表示:“我們希望將豐田打造成展現日本驕傲的品牌。”
雷克薩斯則推出一款備受矚目的六輪廂式概念車LS Concept。
![]()
首席品牌官西蒙·漢弗萊斯(Simon Humphries)介紹:“六個車輪、革新的空間布局,最大化利用車內空間,打造專屬座艙。”
這款車的設計極具巧思,后側四個車輪比前側兩個尺寸更小,這一差異化設計成功為后排座椅騰出了更多空間。純電動動力系統的加持,讓平坦的地板和寬敞的內部空間成為現實。
不少人看到它時,都聯想到了1992年的Italdesign Columbus,豐田章男的表態讓量產的希望大增:“人們對雷克薩斯有一些期待,靜謐性、舒適性以及征服任何路況的能力。一款六輪汽車必須滿足所有這些要求。每個人都致力于完成這項任務,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成功。”
漢弗萊斯補充道:“隨著Century進軍超豪華領域,雷克薩斯能更專注于核心豪華客戶,探索獨立思考、自信前行、勇于創新的新豪華生活方式。”
斯巴魯則為性能車愛好者送上大禮,一次性發布Performance-E STI和Performance-B STI兩款STI概念車。
純電動的Performance-E STI顏值與性能感拉滿,經典的藍金配色直擊粉絲情懷,造型犀利張揚。
![]()
從側面望去,它仿佛配備了一個巨大尾翼,仔細觀察才發現,其實是后備廂蓋兩側的小翼片并未相連,這種獨特設計讓人過目難忘。
而Performance-B STI概念車更貼近量產狀態,本質是現款第六代翼豹掀背車的STI 版本。
![]()
它延續了性能車的經典元素,發動機蓋進氣口和加寬輪拱極具辨識度,引擎蓋下搭載的水平對置發動機,搭配手動變速箱、手剎和全輪驅動系統,堪稱性能車的 “標配三件套”。
這兩款STI概念車本質上可看作WRX五門掀背車的升級款,內飾與現款WRX高度相似,僅增加了幾個STI徽標作為點綴,六速手動變速箱和大尺寸中央觸摸屏則保障了操控與科技體驗。
考慮到當前電動汽車市場遇冷,WRX銷量也不盡如人意,若斯巴魯借此機會調整戰略,在燃油高性能車型上重啟STI名稱,無疑會成為提振市場的關鍵一步。
深陷困境的日產也帶著翻盤利器而來,備受期待的高端MPV。
第四代Elgrand正式亮相,計劃在2027年3月結束的財年啟動銷售。這款新車搭載日產最新版本的混合動力e-Power系統,被寄予了重振品牌的重任。
![]()
日產汽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態:“我們在日本的成功至關重要,為日產的全球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將通過對經典車型進行升級以及推出全新旗艦車型,重振在日本的業務。”
而這款Elgrand,正是這場復興計劃的開篇之作。與此同時,日產也寄望通過 Elgrand以及新款Leaf EV等電動車型,改善營收狀況,提升盈利能力,為品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止于車的移動出行暢想
日本移動出行展最初被稱為“東京車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自2023年更名后,內核更加明確了:用全新技術與理念,勾勒未來出行的模樣。
而今年這場展會,更是把這份未來感拉滿了。
日本車企們集體發力,把 “泛出行” 概念玩出了花。從陸地、海洋、天空,一直到遙遠的太空都成了他們展示創新產品與技術的舞臺。
雷克薩斯直接下水,帶了一艘能讓人心甘情愿逃離城市的雙體船概念車。
![]()
而這艘船的秘密武器,是頭頂那片太陽能帆,通過吸收陽光驅動航行,全程零排放。
雷克薩斯指出,這是為想找個地方靜靜發呆的人打造的水上奢華空間,給人一種逃離現實的浪漫。
并且,雷克薩斯并不滿足于將LS打造成六輪廂式,它覺得那款車有點太大了。尤其是在日本擁擠狹小的城市街道上,總顯得有些施展不開。
所以,它認為應該創造一種“最后一公里”交通工具,讓壓力大的富人能夠以小巧靈活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就這樣,LS Micro概念車誕生了。
![]()
LS Micro是一款全自動、緊湊型的單座三輪純電動汽車。它的外形有點像是個打火機,采用鷗翼式車門,車門可以像翅膀一樣向上展開。
在座艙里,配備了定制玻璃器皿、躺椅,車窗采用百葉窗設計以保護隱私,用戶可以躺在座椅里,讓人工智能來操控方向盤。
豐田的展臺上出現了一架Joby,展現了其未來推進空中出租車的構想。
![]()
并且,豐田還推出了一輛可以DIY的車,銷售時只有底盤和車身,由用戶自由組裝,主要面對非洲以及一些欠發達地區。
![]()
本田也展出了自己的第二代Honda Jet噴氣式飛機,其飛行速度、高度和航程均優于同級別的普通公務機。
HondaJet Elite II的全尺寸內飾模型展示了改進的聲學效果、帶天窗的獨立衛生間和俱樂部式座椅。本田還提升了新一代Honda Jet的航程。
其實,在所有參展車企中,最為激進的當屬本田。
本田早就將自身定位為“移動出行公司”,所以它超越其他車企,直接將目標對準了太空。
它展出了自己2025年6月在日本北海道成功發射并回收的火箭。與SpaceX理念相通,本田火箭同樣注重可重復使用與可再生燃料。
![]()
在數據驅動未來的今天,火箭無疑是布局太空網絡、收集傳輸信息必要載體,也是本田實現其偉大移動出行構想的關鍵一步。
除此之外,本田推出了一種電動輪椅,它允許用戶與其他人保持視線水平,并通過用戶轉移重心來朝所需方向移動。
2025年日本移動出行展的精彩,遠不止這些各式各樣的出行工具。各大車企還借著這場展會,悄悄亮出了未來動力驅動技術的底牌。
雖然概念車通常沒有動力系統,它們不能行駛,也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可能只是轉瞬即逝的夢想,但是藏在概念車設計里的技術巧思,往往會蘊含著未來可能的動力發展方向。
而在所有動力構想里,馬自達的腦洞無疑最讓人感覺天馬行空。他們展示的X-Coupe插電混動概念車,其內燃機可使用由微藻提煉的碳中和燃料。
據馬自達稱,微藻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并將油脂儲存在細胞中,而這種油可以被提取并提煉成碳中和燃料。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明顯差距:目前該技術的能效極低,一個混凝土攪拌車大小的培養罐運行整整兩周,僅能產出一升燃料。
不過,盡管這一數字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這類看似不完美的探索,向我們揭示了未來出行方案的多樣性與可能性。
你覺得馬自達的微藻燃料靠譜嗎?如果未來有機會,你想不想體驗一下雷克薩斯的雙體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聊聊自己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