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的長春,清晨的冷空氣里帶著一絲霜氣。廠區的燈光在薄霧中亮著,一汽-大眾長春奧迪工廠的總裝車間已經進入了最后檢測工序。
在流水線的末端,王師傅再次俯身,反復檢查電動扭矩槍的校準數值,那是他這天第七次核對數據。“不容有失,”他說,“今天的車,不太一樣。”
近十個小時后,當夜幕重新降臨,燈光照亮的不是流水線,而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儀式。隨著一汽奧迪A5(參數丨圖片)L領航版緩緩駛出生產線,這家成立于1991年的企業,迎來了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的時刻。在掌聲與閃光燈的交織中,那臺A5L的車身反射著光芒,仿佛把過去三十余年的時光一并映照出來:
從1991年第一輛捷達駛出長春,到今天的A5L智能座艙亮起屏幕,一汽-大眾用34年的時間,將中國從“缺車時代”帶入“造車強國”的新紀元。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邱現東現場表示,產銷3000萬輛是所有一汽-大眾人實干擔當使命,汗水鑄就輝煌的產業創舉,是聚力攻難關、奮進譜新篇的時代答卷。
而這份不忘初心的背后,讓外界明白3000萬輛不只是一個產銷數字的高峰,它是中國汽車工業成熟體系的象征。它意味著,今天的中國不再只是制造汽車的國家,而是能夠以技術、品質與智能化能力,在全球產業鏈中擁有話語權的汽車強國。它也意味著,那個曾讓無數家庭第一次擁有轎車夢想的一汽-大眾,如今正以“油電雙智”的新戰略,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再度領航。
在那一刻,工廠里擰緊的,不僅是螺栓的扭矩,更是中國制造的信念與力量。
一汽-大眾的3000萬輛,中國汽車的34年
如果說這臺一汽到底A5L領航版的下線,是一個時間的節點,那么貫穿其背后的,是長達34年的中國汽車進化史。
1991年12月,第一輛捷達在長春下線,那是一汽-大眾的開端,也是中國家用汽車時代的起點。彼時的中國汽車市場仍在萌芽階段,汽車對于普通家庭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捷達的出現,以“皮實、耐用、經濟”的德系品質,第一次讓中國消費者真切感受到擁有汽車的可能,也讓“造一輛屬于國人的好車”成為產業共識。可以說,捷達不僅是一款產品,它更宣告了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從模仿、引進,走向體系化制造。
![]()
從那一刻起,中國的汽車生產線從長春延展至成都、佛山、青島、天津,一汽-大眾在全國形成了覆蓋南北、貫通油電的產業格局。每一次產能的躍升,都伴隨著技術的迭代;每一次車型的推出,都折射出中國消費者需求的進化。
2014年12月2日,一汽-大眾第1000萬輛整車在長春下線。那時,企業已從“制造”跨入“智造”,從單一轎車品牌延伸到SUV、多品牌共生的完整矩陣。成為繼上海大眾之后第二個突破千萬輛的乘用車企業,一汽-大眾用23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市場引入者”到“行業支撐者”的跨越。
僅僅六年后,2020年3月30日,第2000萬輛整車——新邁騰GTE在長春下線。這一節點尤為特殊:邁騰GTE是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它代表著一汽-大眾正式邁入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雙重轉型期。此時的中國汽車產業,也已進入新能源與智能網聯的“換道超車”階段。從燃油車到混動車,從機械性能到數字體驗,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的競爭,已不再是技術引進的關系,而是共同推動產業生態進化的并行模式。
而如今,當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時,一汽-大眾已成為國內首家產銷突破30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從第一個1000萬輛用時23年,到第二個1000萬輛僅用6年,再到第三個1000萬輛僅用5年多。這種加速,不只是企業效率的躍升,更是中國汽車工業整體成熟的體現。
![]()
過去,汽車產業的增長依賴市場規模,如今,它依賴技術體系的深度。而一汽-大眾的三個千萬輛跨越,恰好映射出中國汽車工業從“量的擴張”到“質的躍遷”的全過程:因此,這3000萬輛不僅是一汽-大眾的規模實力,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話語權提升。
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兼一汽-大眾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彬的話來說,34 年來一汽-大眾始終用世界一流的商品滿足客戶的需求,從一款商品到三個品牌,以33款商品爆款車型享譽全國。
如果說當年一汽-大眾的那輛捷達為千家萬戶點亮了“汽車夢”;如今的A5L則是中國汽車走向智能化、全球化的最新注腳。34年的時間,一汽-大眾從一家中德合資企業,成長為中國汽車工業體系的重要支點,也與整個行業一道,見證了從“追趕”到“引領”的時代跨越。
一個“樣本”的轉變
過去,汽車質量的核心關鍵詞是“可靠耐久”,而一汽-大眾將這四個字演繹到了極致。
關鍵焊點實行100%在線監控,任何微小偏差都無法逃過系統監測;零部件檢測引入分辨率高達500納米的工業CT技術,對內部結構進行精密掃描;每一款新車在正式上市前,都要完成超過千萬公里的動態路試,相當于繞地球數百圈的強度驗證……這種極致嚴苛的品質管理體系,塑造了一汽-大眾的品牌基因,也奠定了其在行業中的品質標桿地位。
![]()
然而,真正讓一汽-大眾與眾不同的,并不僅僅是“堅持品質”,而是它在時代變革中持續進化的能力。目前,一汽-大眾在全國擁有7大研發基地,研發人員規模與投入資金持續增加,按照相關規劃,未來五年年均研發投入約100億元。從制造標準到供應鏈整合,從品牌營銷到用戶共創,一汽-大眾早已不再只是合資產物,而是一個深度嵌入中國工業體系、并積極反哺全球的創新平臺。
在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重塑產業邏輯的今天,一汽-大眾引入全新CMP電動平臺,形成從ID.系列到奧迪新能源的完整布局;率先搭載CEA電子電氣架構,實現跨品牌、跨車型的統一智控系統;主導混動動力總成的聯合開發,推動中德技術協同進入更深層次;捷達品牌的首款純電車型,也將搭載自主研發的SOA電子電氣架構……這些動作背后,這意味著一汽-大眾正從“技術適配者”轉向“技術定義者”。
這種轉變,是中國汽車工業自信的體現。合資時代的中國汽車,更多在學習標準;而如今的中國汽車,則在參與標準的制定。一汽-大眾的角色,也從中外合作的“示范工廠”,逐步成為“中國智造”的行業樣板。跨越的背后,是一汽-大眾三十多年如一日的體系化積累。
![]()
因此,3000萬輛不只是一個數字的疊加,而是標志著中國的“合資時代”已經過渡為“共創時代”。且比3000萬輛更重要的是,一汽-大眾成立34年來累計營業收入超過5.5萬億元,繼續保持國內燃油車市場銷量第一,合資車企銷量第一的地位,它始終是中國汽車時代的“樣本”,也是世界汽車的“參與者與引領者”。
面向未來,陳彬直言未來五年要實現五大領先:一是效益領先,保持行業領先的盈利水平。二是規模領先,建制200萬輛的規模。三是科技領先,打造合資企業技術新高地。四是扶持領先,提供卓越的事業平臺、領先的薪酬待遇和最佳的關愛保障。五是責任領先,帶動上下游伙伴共同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回來。
A5L領航版,3000萬輛的新起點
當一汽奧迪A5L領航版駛下生產線的那一刻,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輛車的誕生,更是一種理念的延續與進化。A5L的出現,既代表奧迪品牌在中國的再出發,也象征著一汽-大眾在新階段的戰略自覺。車企不只是要繼續“造好車”,而是要重新定義“智能時代的好車”。
在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交織的當下,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正在被重塑:一邊是傳統能源體系仍具韌性與體量,一邊是電動化、智能化帶來的技術顛覆。面對這場產業重構的“分水嶺”,一汽-大眾選擇的方向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以更高層次的融合思維提出了“油電雙軌,更要油電雙智”的戰略。
![]()
所謂“油電雙軌”,是一汽-大眾對市場理性的判斷。他深知,能源轉型并不是簡單的“舍舊迎新”,而是一個漸進的系統工程。燃油車仍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而新能源車則承載著未來技術的創新與可持續使命。兩者并行,才能讓轉型過程保持平衡與可持續。
而更具深意的,是“油電雙智”。它所強調的“智”,不僅僅是車機系統、自動駕駛這樣的技術堆疊,而是一種全體系的智能化重塑:從生產線的數字孿生,到供應鏈的智能調度;從動力系統的能量管理,到座艙交互的人機共感;從研發階段的虛擬驗證,到用戶端的OTA持續進化。一汽-大眾希望讓“智能”,成為貫穿油車與電車全生命周期的共同底座。
![]()
一汽奧迪A5L正是這種理念的具象化呈現。
作為一款油車,它承載著奧迪品牌在設計與機械性能上的極致傳統;而在智能層面,它又實現了新一代智艙與智駕技術的全面進階。這種“可成長”的智能體驗,意味著即便在燃油車時代的尾聲,一汽-大眾仍在用前瞻技術定義駕駛新境。更重要的是,“油電雙智”不是一個階段性口號,而是一種體系能力的重塑。
它背后,是一汽-大眾對整個產業邏輯的再認知: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動力形式的競爭,而是智能體系的競爭。在此意義上,3000萬輛既是終點,又是起點。未來無論是純電平臺的深化布局,還是智能生態的全面共建,一汽-大眾都將在“油電雙智”的雙軌驅動下,繼續扮演中國汽車產業“理性變革”的樣本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