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暫時“握手言和”,意味著特朗普將騰出更多精力對付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世界工業大國,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自然要考慮極端情況發生,避免特朗普突然出手,自己和歐盟無力應對。
觀察者網援引《南華早報》10月30日消息,德國計劃派遣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參加11月17日—1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德雙邊會談。而在此之前,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取消了原定的訪華計劃。對華態度發生轉彎,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
首先,中美“相談甚歡”,等于將歐盟“撇下了”。
須知,歐盟高度關注美國的對外政策,美國對華“示好”,意味著美國短期將不再升級中美貿易戰。同時,特朗普為了“找回場子”,勢必拿實力比中國弱小的競爭對手開刀。歐盟面對美國保有巨額貿易順差,難保不會成為“美國優先”主義的受害者。
![]()
潛臺詞是,歐盟“坐視”中美在經貿領域大打出手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應想方設法尋求和美國溝通,再不濟讓特朗普看到歐洲反制美國的決心和意志。很可惜,歐盟的“投機心態”害了自己,讓特朗普得以在歐洲方向施加更大的壓力,逼迫德國、法國等經濟體付出高昂代價。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經濟領頭羊勢必從中國身上尋找必要“安慰”。
![]()
德國要么呼吁中方放開稀土、石墨和鋰電池出口,讓歐洲擺脫戰略資源短缺之困境;要么希望中國向歐洲投資更多的產業鏈,幫助歐洲改善經濟;要么施壓中國轉移電動汽車技術。總之在與中國的談判中占到便宜,讓中方成為對沖美國影響的緩沖器。
德國放不下“高人一等”的狂妄身姿,就算與中國談判百次千次,也是毫無意義。這從側面反映出中歐談判難度高于中美談判,特朗普代表就能影響中美關系走向,而克林拜爾最多代表德國。如此,中方就很難給予德國高“待遇”,畢竟大國談判靠的是硬實力,而不是誰的嗓門大,噪音多。
![]()
重要的一點:中美可能對歐洲經濟形成“左右夾擊”。
中美公布的談判內容顯示,雙方在對等關稅管控、海事物流301調查、農產品交易、芬太尼關稅、Tiktok、投資等議題上達成了整體共識,中美貿易就此迎來了爆發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而這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經濟體未曾預料到的。
一方面,美國的經濟困境得到舒緩,尤其優先獲得來自中國的投資、戰略物資,得以讓美國比歐洲發展的更快更穩健;另一方面,中國的出口貿易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對于歐洲的依賴度隨之降低,讓歐盟面對中國少了幾分底氣。
![]()
德國代表如果識趣的話,就該想辦法為即將到來的中德談判做功課,而不是通過媒體工具不斷向中國放狠話,營造出德國必須“拿捏”中國的輿論氛圍。因為這不僅無助于中德談判,反而會讓中方對德國代表的到來保持高度警惕。
總之,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實體錯過了與美國和中國同步開啟對話的最佳空間。德國現在所做的一切,更像是自欺欺人。因為中方不會和一個不懂禮儀的對手有更深入的溝通,何況這個對手在可能的談判中夾帶了太多的“私貨”,很容易讓中德都下不了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