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5 日,南京汽水音樂節現場人頭攢動,雞排哥的 “全國巡炸” 首站攤位前更是盛況空前 —— 紅色的定制帳篷上印著醒目的 “雞排哥全國巡炸?南京站” 字樣,帳篷外的隊伍從主舞臺旁一直延伸到音樂節出口,足有百米之長。
![]()
更引發爭議的是,現場出現大量 “代排黃牛”,他們手持號碼牌穿梭在隊伍中,將原本無需排隊的雞排購買資格炒到 299 元,有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一名學生為買到雞排,咬牙支付代排費后直言 “感覺被割了韭菜”,該視頻在抖音、微博等平臺單日轉發量突破 50 萬次。
![]()
10 月 27 日,一段時長 1 分 23 秒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畫面中,雞排哥身著黑色定制工裝,胸前別著金色徽章,在 8 名身著黑色西裝、戴墨鏡的保鏢簇擁下走向攤位,保鏢不斷推開圍觀人群,口中喊著 “讓一讓,別擠到哥”,團隊工作人員則舉著手機全程拍攝,陣仗堪比二線明星商演。有現場觀眾在評論區吐槽:“之前在街頭看他炸雞排,還會和顧客嘮兩句家常,現在連眼神都不往觀眾身上瞟了。”
![]()
10 月 29 日,抵制情緒徹底爆發。福建福州、廈門,浙江杭州、寧波等雞排哥計劃后續巡炸的城市,網友在本地生活論壇、社交群內發起 “別來我家” 抵制活動,福州網友自發整理出 “本地 10 家平價好吃雞排店清單”,配文 “6 元能買一大塊,何必追溢價網紅”;杭州部分小吃街商家更是聯合發布 “拒絕接待雞排哥巡炸團隊” 聲明,稱 “不想讓過度炒作打亂本地小吃市場秩序”。當日 14 時許,# 雞排哥 人設崩塌 #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首位,話題閱讀量在 3 小時內突破 2.8 億,短短 5 天時間,雞排哥就從被多地文旅部門邀請合作的 “文旅推介官”,淪為全網抵制的對象。
![]()
這種速度在網紅塌房史上極為罕見。對比同類案例,此前某 “手工拉面網紅” 因 “用預制面冒充手工面” 塌房,從爭議初現到輿論發酵用了 12 天;某 “助農網紅” 因 “虛假助農、抬高農產品價格” 翻車,經歷了 8 天的證據曝光期。而雞排哥的 “巡炸” 行為本身自帶話題爆點,從高價代排到明星級排場,每一步操作都精準踩中網友反感的 “雷點”,直接跳過緩慢的發酵周期,加速了公眾信任的瓦解。
![]()
雞排哥的走紅始于 2024 年的一條街頭采訪視頻。視頻中,他推著一輛舊三輪車在大學校園旁賣雞排,車上的小黑板寫著 “招牌雞排 6 元,學生憑學生證 1 元”,面對鏡頭時,他搓著滿是油污的手笑著說:“咱做小生意的,就是讓學生吃得實惠。” 此外,他堅持 “每天下午四點半后不接散客”,理由是 “四點半后光線不好,怕把控不好油溫,砸了招牌”,這種 “樸實、較真” 的形象迅速圈粉,網友稱他為 “街頭匠人”,甚至有人評價 “他賣的不是雞排,是 6 塊錢里藏著的 600 元情緒價值 —— 讓人看到普通人踏實做事的希望”。走紅后,他仍保持低調,拒絕過多商業合作,僅偶爾參與本地文旅宣傳,進一步鞏固了 “接地氣” 的人設。
![]()
此次 “全國巡炸” 徹底打破了這份 “接地氣”。除了明星級排場,他的團隊還推出一系列 “網紅化操作”:定制專屬周邊(印有雞排哥頭像的包裝袋、鑰匙扣)、要求顧客購買雞排后必須拍照發社交平臺才能領取贈品,甚至在攤位旁設置 “打卡墻”,引導粉絲排隊拍照。有老粉在社交平臺曬出對比圖:左邊是 2024 年雞排哥在三輪車旁彎腰給顧客遞雞排的樣子,右邊是 2025 年他站在高臺上,單手將雞排遞給臺下粉絲,臉上帶著疏離的微笑。該老粉配文:“他遞雞排的手勢都變了,以前是雙手遞,現在是單手,帶著一種施舍的架子,再也找不到當初的感覺了。”
![]()
雞排的價格變化是網友吐槽的核心點之一。2024 年,雞排哥的招牌雞排僅售 6 元,分量足、外皮酥脆,成為學生群體的 “平價美食”;而此次 “全國巡炸” 中,招牌雞排單價飆升至 50 元,漲幅超 8 倍,且分量明顯減少 —— 有南京網友曬出購買的雞排照片,配文 “50 塊錢買的雞排,還沒我手掌大,咬開后里面的肉還是涼的,脆感全無,和之前 6 塊錢的完全沒法比”。更讓網友不滿的是,面對質疑,雞排哥團隊回應稱 “50 元包含品牌溢價和現場體驗費”,這種回應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有網友調侃:“體驗費?我體驗的是排隊 2 小時、吃冷雞排的‘快樂’嗎?”
![]()
從大眾認知來看,炸雞排屬于 “街頭小吃”,核心競爭力是 “平價、美味、接地氣”,而雞排哥卻強行將其包裝成 “頂流網紅產品”,賦予其遠超實際價值的 “巡演” 溢價。在社交平臺上,# 雞排哥 50 元雞排值嗎 #話題下,超過 90% 的網友選擇 “不值”,有網友評論:“街頭小吃就該有街頭小吃的樣子,非要往明星巡演上靠,說到底,炸的是雞排還是虛榮心?” 這種 “價格與價值嚴重失衡” 的情況,讓不少路人從 “圍觀” 轉向 “嘲諷”,成為反噬的重要推手。
![]()
“全國巡炸” 模式還引發了嚴重的地域利益沖突。在雞排哥公布的巡炸城市名單中,福建、浙江等地的網友反應最為強烈。福建網友紛紛在社交平臺曬出本地特色鹽酥雞,福州某鹽酥雞店老板更是拍攝視頻,現場制作 15 元一份的超大份鹽酥雞,配文 “咱福建人吃鹽酥雞,講究的是外酥里嫩、分量實在,15 塊錢能讓兩個人吃飽,真不稀罕那 50 塊錢的網紅雞排”;廈門網友則發起 “守護本地小吃” 話題,呼吁大家支持本土美食,抵制外來網紅的 “流量入侵”。
![]()
浙江網友的擔憂則更側重于市場沖擊。杭州某小吃街商會會長在接受本地媒體采訪時表示:“雞排哥的‘巡炸’本質上是靠流量炒作吸引顧客,短期內可能會分流本地小吃店的客源,但這種靠炒作起來的熱度不會持久,一旦他離開,留給本地市場的可能是混亂的價格體系和被打亂的經營節奏。” 基于這種擔憂,杭州、寧波等地的部分小吃街商家聯合發布 “拒絕接待雞排哥巡炸團隊” 聲明,明確表示不會為其提供攤位、水電等支持,甚至有商家自發組織 “本地小吃促銷活動”,與雞排哥的 “巡炸” 形成對抗。這種 “地方保護情緒” 從線上延伸到線下,讓雞排哥的 “全國巡炸” 計劃遭遇嚴重阻礙,也進一步放大了輿論反噬的力度。
![]()
雞排哥的案例并非個例,而是網紅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典型縮影,它戳破了網紅經濟的核心悖論:人設是流量的 “錨點”,網紅通過打造鮮明、討喜的人設吸引粉絲、積累信任,進而實現商業變現,但過度消費人設、違背初心,只會加速 “錨點” 的斷裂,最終被粉絲和市場拋棄。
![]()
回顧雞排哥的發展路徑,他本可選擇更穩妥的 “小而美” 路線 —— 憑借 “樸實、平價” 的人設,深耕本地市場,成為區域內的 “美食名片”,甚至逐步拓展周邊城市,通過口碑積累實現穩步發展。但他卻在流量的誘惑下,急于求成地推出 “全國巡炸” 計劃,試圖用短期的流量炒作實現快速變現,最終陷入 “產品品質跟不上商業野心,用戶口碑撐不起明星排場” 的困境。
![]()
這種 “流量反噬” 的案例在網紅行業屢見不鮮:某 “國風美妝網紅” 因過度追求銷量,推出質量不達標的產品,最終從 “國風代表” 淪為 “劣質產品代言人”;某 “戶外探險網紅” 為博眼球,偽造探險經歷,被揭穿后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中。這些案例都證明,網紅經濟的核心從來不是 “流量”,而是 “信任”—— 粉絲愿意為網紅的產品或服務買單,本質上是對網紅人設和初心的信任。
![]()
正如網友在雞排哥相關話題下的評論:“大家買的從來不是雞排,是對‘踏實做事’的向往。” 當網紅忘記初心,把街頭的煙火氣包裝成冰冷的流量生意,把與粉絲的真誠互動換成高高在上的明星排場,那么,反噬只會來得比走紅更快。對于整個網紅行業而言,雞排哥的塌房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唯有堅守初心、尊重用戶、重視品質,才能在流量浪潮中站穩腳跟,否則,再快的走紅速度,也敵不過更快的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