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核戰爭爆發,遭受第一波打擊后,一個國家要如何在廢墟中組織有效核反擊?這考驗的是一個國家核力量的生死存亡。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天中國即向全世界鄭重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承諾至今已堅守近六十年。
許多人不禁擔憂:如果真的等到別國先發動核打擊,我們還有能力進行核反擊嗎?
![]()
確保核反擊能力的關鍵,在于核武器在遭受第一波打擊后依然能夠幸存。
中國擁有完善的地下長城工程——綿延數千公里的地下導彈隧道。這些隧道深藏于大山之下,具備極強的抗打擊能力,即使遭遇核攻擊,大部分導彈仍能完好無損。
更令人放心的是戰略核潛艇的存在。094型核潛艇攜帶巨浪-2潛射導彈,常年巡航在大洋深處。這些“水下幽靈”行蹤莫測,構成了幾乎無法被摧毀的核反擊力量。
![]()
現代核戰爭以分鐘計算,預警系統至關重要。
中國已建成包括偵察衛星、地面雷達、預警機在內的全方位預警網絡。能夠在對方發射導彈后的第一時間探測到威脅,為決策爭取寶貴時間。
更重要的是指揮系統的生存能力。中國建有地下數百米的加固指揮所,以及空中指揮機、移動指揮車等多樣化指揮節點,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指揮暢通。
從探測到來襲導彈,到下達反擊命令,整個過程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分鐘。這套系統經歷過數十年的不斷完善,可靠性極高。
![]()
中國的核反擊不依賴于漫長的準備過程。
東風-31AG、東風-41等新型洲際導彈都采用固體燃料和儲存發射筒技術,處于常年待發狀態。接到命令后,這些導彈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發射升空。
更重要的是,中國核力量始終保持著高度戰備狀態。火箭軍部分部隊實行24小時戰備值班,確保隨時能夠執行核反擊任務。
軍事專家指出:“我們的核反擊不是以天或小時計算,而是以分鐘計算。從下達命令到導彈升空,時間短得超乎想象。”
![]()
即使成功發射,導彈還需要突破對方的反導系統。
中國洲際導彈普遍配備分導式多彈頭和誘餌裝置,能夠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并有效迷惑敵方反導系統。
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如東風-17的出現,更讓現有反導系統形同虛設。這些武器能在臨近空間進行機動變軌,飛行軌跡無法預測,攔截難度極大。
此外,中國還持續發展反衛星能力,在必要時可摧毀敵方預警衛星,使其反導系統變成“瞎子”。
![]()
錢學森曾言:“手中無劍與有劍不用是兩回事。”中國的核政策恰恰體現了這一智慧——我們承諾不首先使用,但確保在遭受核攻擊時能夠給予毀滅性還擊。
因此,大家可以放心:中國的核盾牌不僅存在,而且堅不可摧。這份安全感,來自于幾代國防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獻,來自于火箭軍將士的常年堅守,更來自于國家維護核心安全利益的堅定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