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日本玩的朋友拍了張照片給小通,問日料店菜單上怎么會有這個東西?他自己一瞬間看不懂日語了。
![]()
朋友還吐槽:南京可是中國的六朝古都,怎么跑到日料店被煮了?小通邪魅一笑,告訴朋友答案:它其實是南瓜。他疑惑地又發來消息:為啥?
其實,它背后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甚至還讓中日兩國人都鬧過笑話。
![]()
和魔鬼有關聯
南瓜原產于美洲。今天是萬圣節,而在西方世界里,南瓜這個元素也常常和萬圣節相聯系——“杰克南瓜燈”。
南瓜燈成為萬圣節的符號之一,源于三個版本的愛爾蘭民間傳說。小通這里不一一列舉,而是把故事大概總結一下。傳說愛爾蘭有個吝嗇的人叫“杰克”,不小心被魔鬼扯上了關系。情急之下,杰克使出渾身解數,讓魔鬼撒旦和他約法三章,保證不再來騷擾他。可他死后,天堂地域都不愿讓他進去。于是杰克只好提著白蘿卜,里面放著魔鬼給他的炭火來照亮路面,孤魂在人間游蕩。于是,杰克和蘿卜燈便成了被詛咒的游魂的象征。
![]()
圖源: 《問題兒童都來自異世界》
歐洲人為了在萬圣節前夜嚇走這些游魂,用馬鈴薯或大頭菜做成燈籠。而隨著新移民來到美洲大陸,他們發現南瓜在秋季產量更多,并且比白蘿卜更好用作雕刻材料,便用南瓜來替代。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萬圣節燈籠,就通常是南瓜做的了。南瓜在西方的習俗里,象征著驅邪和豐收。
日本也過萬圣節,這一天,他們的大街小巷也會裝飾起南瓜燈。
![]()
圖源:埼玉新聞
![]()
恰好都姓“南”…嗎?
南瓜在日本不僅出現在萬圣節,還融入日式料理,成為家常蔬菜。而南瓜,這個基礎款食材,卻以不基礎的方式出現在一些日料店里。
![]()
圖源:デリッシュキッチン
小通以前在京都玩的時候,也看到日料店把“南京”寫在菜單上。然而朋友一問“為啥”,還真沒有細想過。在日語中,南瓜一般被稱作“カボチャ”(kabocha),怎么還被叫做“南京”(nankin)呢?因為這兩個東西恰好都姓“南”……?于是小通查找了一番資料,這才對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現代日語里的很多外來語詞,都是用片假名去音譯某樣事物的源語發音。然而奇怪的是,明明南瓜在英語里被叫做pumpkin或者cucurbita,但在日語里,不論是kabocha還是nankin都和英文毫無關聯。原來,不論是用片假名寫的“カボチャ”(kabocha)還是用漢字寫下的“南京”(nankin),都和地名有關系。
有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來到日本并開始長達百年的貿易。葡萄牙商人運送到日本的貨物,大多來自東南亞和中國。而南瓜,正是葡萄牙人帶來的外來貨。
![]()
圖源:維基百科
或許面對一個神秘物種,日本人覺得比起造新詞,用現有的地名比較好記。于是,他們當時就學著葡萄牙人的發音,給從柬埔寨傳來的南瓜安上了葡萄牙語里表示“柬埔寨”的單詞——Camboja。當然,現代日語里的“柬埔寨”(kanbojia)和“南瓜”(kabocha)在發音上還是有區別的。
不過,在北陸、九州地區,當地人卻仿照葡萄牙語中“南瓜”的單詞abóbora發音,就把它音譯為“アボボラ”(abobora)。
![]()
圖源:KAGOME
那么“南京”呢?沒錯,也是日本人用地名為南瓜命名的產物,不過這個叫法在關西地區比較常見。但它的發音可不是學葡萄牙人的,而是直接用他們原有的音讀方法——nankin!那么,南瓜是怎么從南京跑到日本去的呢?
明清時期,南京作為港口城市,是中外貿易的重要樞紐。根據1712年《和漢三才圖會》的記載,南瓜就是由當時的葡萄牙商船從南京港帶去日本的。而從中國南京進口的南瓜,被圖省事的日本人叫做“南京”。還被叫做“唐茄子”,意思是“從中國來的外地茄子”,和“胡蘿卜”“西紅柿”的命名方式差不多。(順便一提,茄子也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不過小通想,兩個地方傳過去的南瓜,在品種上或許存在一些差異吧。
![]()
圖源:維基百科
看似平平無奇的南瓜因為跨海貿易,意外背上了“南京”的名字,成了中日交流的見證。
![]()
這瓜到底叫什么?
日本為南瓜冠上傳入地的名字,那么中國呢?作為原產地在美洲的作物,中國人是怎么給這個“外來物種”命名的呢?
搞笑的是,日本人以為南瓜來自南京,但中國人卻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實際上,在光緒帝之前,中國也沒有“南瓜”的說法。而且起初南瓜從外面傳進來的時候,中國人以為它來自日本,就叫它“倭瓜”,也就是日本的瓜;又因為日本在東方,也叫它“東瓜”。甚至還誤會產自朝鮮,稱“高麗瓜”。兩國人以為這個外來物種都來自對方國家,或許這也是當時貿易交流頻繁的一個表現吧。
不過呢,雖然在命名上面鬧了點烏龍,但小通再一查,發現相較于我們現在常見的圓圓扁扁的南瓜,“倭瓜”(維基百科又稱“中國南瓜”)更為細長。也就是說,雖然都是指向同一屬種的作物,但在品種上還是有區別的。
![]()
圖源:維基百科
這個美麗的誤會,雖然反映出兩國在當時的認知局限,但也體現了貿易帶來的文化交融和碰撞。這樣的誤會還不少呢。比如英語里的“火雞”(turkey),英國人覺得它來自土耳其,所以用這個國家來命名。然而土耳其人卻認為這種雞來自印度,可在一些印度方言里,火雞被叫做“秘魯”……
![]()
圖源:知乎
看著云里霧里,但追根溯源起來也十分有趣。有人笑稱,火雞的歷史其實是一部世界史。那么照這么來看,南瓜的歷史也是如此。中日兩國人各執一詞,卻共同寫下了跨國的趣事。
![]()
秋天快要過去
如今,南瓜在日本是萬圣節裝飾和秋季料理的主角,在中國是營養食材,兩國用不同方式擁抱同一蔬菜。南瓜,不像絲瓜因為一句“你肝火太旺”而出圈,也不像西瓜因為“你這瓜保熟嗎”的臺詞而帶著一點挑釁的意味。長得平平無奇、敦厚老實的它,背后曾經歷過如此波瀾壯闊的跨海冒險。它的命名笑話,或許也能傳承一段佳話。
![]()
圖源:網絡表情包
秋天最后一個節氣早已過去。在這個秋冬之際,如果你還能在南瓜過季前再吃上一次的話,也不妨想想它祖輩顛沛流離的一生吧。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8D%97%E7%93%9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7%93%9C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AB%E3%83%9C%E3%83%81%E3%83%A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7%93%9C/1833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893848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點亮底下的大拇指和小心心??~您的喜歡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 完 -
轉載原創請聯系我們,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