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援俄部隊最后一批官兵赴俄作戰剛滿一年,一場 “海外軍事作戰功勛紀念館” 的奠基典禮就在這里舉行,朝鮮領導人親自到場主持。
現場的照片看得人心里發沉,他彎著腰,一個個擁抱那些從戰場回來的戰士,又拉著烈士家屬的手細細說話,每一個動作都被鏡頭記下來,通過官方媒體傳到朝鮮的各個角落。
朝中社很快刊登了他在典禮上的講話,字句都透著硬氣:“在世界的正義和不義激烈沖突的戰場上,朝俄之間的牢固關系得到了最嚴格的驗證……” 。
還說兩國一起筑起了 “跨世紀朝俄關系發展史的巨峰”,最后更是喊出 “平壤永遠和莫斯科站在一起” 的口號。
明明比起給俄羅斯的數百萬發炮彈,那 1 萬多人的援俄部隊在戰場上的實際影響并不算大,為什么朝鮮要特意為這場行動建一座專屬的紀念館?
而且從 4 月確認參戰開始,朝鮮就沒停過動作,辦紀念活動、修紀念碑,8 月還專門開了授勛大會,給部隊定了 “海外作戰部隊” 的番號。
現在又在奠基典禮上改叫 “遠征軍”,連紀念館都要和紀念 “祖國解放戰爭” 的場館相提并論。這哪里只是一場普通的紀念儀式,背后藏著的,恐怕遠不止 “紀念” 這么簡單。
![]()
國際視角下的朝俄 “遠征” 協作
在朝鮮 “遠征” 行動引發的國際漣漪中,韓國的反應最為激烈。
韓國情報機構率先拋出具體信息,稱朝鮮已派出 4 個旅團、共計 1.2 萬人的特戰部隊。
且部分士兵在 2024 年 10 月 8 日至 13 日期間,通過俄海軍艦艇抵達俄境內,這一消息瞬間將局勢推向輿論焦點。
隨后,韓國外交部緊急召見俄駐韓大使表達抗議,國防部更是直言將研討包括提供殺傷性武器在內的應對措施,一系列動作凸顯出韓國對朝鮮 “遠征” 行動的高度警惕。
![]()
與韓國的強硬形成對比的是美俄及北約的態度分化。
俄羅斯始終否認朝鮮派兵的傳聞,反復強調俄朝合作符合國際法。
且不針對任何第三國,同時普京已向俄國家杜馬提交批準《俄朝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的法案,用實際行動為雙邊關系背書。
而美國防部與北約秘書長則陷入 “矛盾表態”,一方面表示無法證實朝鮮派兵的消息。
另一方面又聲稱若消息屬實,將構成事態的重大升級,這種模糊態度既反映出信息核實的困境,也暗含對朝俄協作的擔憂。
事實上,朝俄的緊密協作并非偶然,2024 年 6 月普京與金正恩在平壤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為其提供了堅實支撐。
該條約明確規定,若締約方遭受侵略,另一方需提供援助,這種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條款,為朝鮮的 “遠征” 行動埋下伏筆。
同年 10 月,普京提交條約批準法案,進一步將雙邊合作從政治共識推向法律層面,也讓國際社會看清了朝俄戰略綁定的不可逆轉性。
![]()
朝鮮國內 “遠征” 敘事構建
為讓 “遠征” 行動在國內獲得廣泛認同,朝鮮精心設計了一套情感動員策略。
官方媒體大量傳播朝鮮領導人逐一擁抱回國官兵、與烈士家屬親切交談的畫面。
這些鏡頭刻意模仿戰爭年代統帥與士兵 “同生共死” 的深厚情誼,試圖塑造出一位與前線將士心連心的 “慈父領袖” 形象。
這種具象化的情感表達,將抽象的國家軍事行動轉化為民眾可感知的個人忠誠與犧牲,極大地拉近了民眾與 “遠征” 行動的心理距離,強化了國內認同感。
![]()
朝鮮通過一系列系統化舉措,構建起完整的 “遠征” 光榮敘事。
先是舉行高規格授勛大會,為參戰官兵頒發國家級榮譽,正式授予部隊 “海外作戰部隊” 番號,賦予行動官方身份;隨后又在紀念館奠基典禮上。
將部隊稱號升級為更具歷史厚重感的 “遠征軍”,同時將陣亡官兵追認為 “烈士”。
這一系列操作層層遞進,從身份認證到榮譽加持,逐步將 “遠征” 行動 “正當化”“神圣化”,讓其成為全民認可的國家功勛。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朝鮮將 “海外軍事作戰功勛紀念館” 與 “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 相提并論,明確前者象征 “當下的勝利”,后者記錄 “過去的勝利”。
這種對標并非偶然,而是試圖將此次 “遠征” 與金日成領導的 “祖國解放戰爭” 置于同等歷史地位。
通過歷史符號的疊加,為 “遠征” 行動注入深厚的精神內涵,也讓民眾感受到當下行動與國家光榮歷史的傳承與延續。
![]()
場景細節與深層政治意圖
朝鮮為 “海外軍事作戰功勛紀念館” 舉辦的奠基典禮,從參與陣容到現場設計,處處彰顯出遠超普通儀式的政治重量。
典禮現場,平壤有頭有臉的軍政高層全員到場,各地方機關干部也悉數出席,這樣的規模堪比最高級別政治會議,無聲地向國內整個權力體系宣告。
“遠征” 事業已成為當前國家核心任務之一,要求全黨全軍全國上下形成統一認知與絕對支持。
更引人注目的是俄駐朝大使馬采戈拉及其外交團隊的出席,朝方特意將這一環節置于聚光燈下。
既是向莫斯科展示 “投桃報李” 的堅定姿態,為朝俄伙伴關系 “蓋章認證”,也向外界傳遞出雙方協作深度捆綁的明確信號。
![]()
在現場互動設計上,“海外作戰參戰者與烈屬” 被推至核心位置。
官方鏡頭聚焦朝鮮領導人與回國康復官兵(多為傷愈人員)、烈屬的溫情交流,將這些參戰者塑造成 “英雄” 符號。
他們的傷疤成為功勛的見證,他們的講述成為 “遠征” 敘事最生動的素材。
而烈屬的出席,則讓國家對犧牲者的感恩與撫恤落到實處,構建起 “犧牲,榮譽,銘記” 的完整敘事閉環。
這種場景化的情感傳遞,比任何政治口號都更具感染力,進一步鞏固了民眾對 “遠征” 行動的認同。
剝開儀式的外殼,這場典禮的本質是朝鮮 “國家定位” 的再宣告。
在講話與場景設計中,朝鮮不再遮掩對現有地區次級角色的不滿:通過將 “遠征” 與歷史勝利對標、高調展示海外作戰成果,實則是在向世界傳遞信號。
朝鮮已具備主動參與全球地緣力量對抗的能力與意志,渴望從東北亞地緣棋局的 “被動棋子”,轉變為能影響全球格局的 “關鍵參與者”。
![]()
破局、獲益與兵源走向
對長期處于國際制裁與孤立中的朝鮮而言,“遠征” 援俄是一步打破地緣困局的關鍵棋。
此前,朝鮮地緣空間持續被擠壓,而主動履行朝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的軍事同盟義務,派兵援俄,相當于向莫斯科遞交了一份 “投名狀”。
直接推動朝俄關系從普通友好升級為 “共歷鮮血考驗” 的準軍事同盟,正如分析所言,若沒有這關鍵一步,朝俄關系難以達到如今的深度。
也正是依托 2023-2024 年朝俄關系的迅猛發展,朝鮮才獲得足夠底氣,得以更從容地應對特朗普、李在明上臺帶來的地緣利好,為自身爭取到更大戰略空間。
這場行動為朝鮮帶來的實質收益同樣超出預期。
俄羅斯持續供應的糧食、能源等必要物資,有效緩解了制裁下的國內經濟壓力,為政權穩定筑牢物質基礎。
而軍事更是俄方提供的火箭、導彈、軍艦、潛艇等軍事技術援助,更是直接讓朝鮮軍隊現代化 “向前邁出一大步”。
![]()
這種全方位 “輸血”,其價值遠非一萬多兵力的戰場貢獻可比,直接強化了朝鮮的不對稱打擊能力,提升了其在未來談判中的籌碼。
他們重返前線的可能性遠低于成為 “種子” 力量,這些官兵在烏克蘭戰場積累的城市巷戰、無人機運用、電子對抗等現代實戰經驗,正是缺乏高強度沖突經驗的朝軍最急需的 “財富”。
若將他們分散至國內各精銳部隊擔任教官或指揮官,推動全軍戰術戰法改革,所能引發的軍事變革效能,將遠勝于其作為普通士兵在前線的作用,為朝軍未來發展埋下關鍵伏筆。
![]()
結語
朝鮮 “遠征” 敘事從國際博弈到國內建構,每一環都暗藏戰略深意。
國際上借條約綁定朝俄、應對各方態度分化,國內以情感動員與符號塑造凝聚共識,再通過高規格典禮宣告國家定位轉變,最終以地緣破局與實質收益夯實行動價值。
這場 “遠征” 不僅是金正恩重塑歷史地位的嘗試,更讓朝鮮從地區次級角色向全球參與者轉變。
而其后續走向,無論是兵源布局還是朝俄協作深化,都將為東北亞乃至全球地緣格局,帶來更多未知與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