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道光帝即位,尊封為皇考諴禧皇貴妃(意為“真誠福喜”),其早夭的兒子被追封為穆郡王。冊文如下:“皇考諴貴妃劉佳氏,懿質柔嘉,婉心迪哲。既承乾而矢恪,益體巽以含章,襄壸教者有年。辛勤柘館,奉宸光于早歲。申錫椒涂,爰循顯號之文。用集受綏之慶,書策志諴和之美。欽令望以彌彰,樂歌隆禧福之膺。介嘉祥于勿替。謹以冊寶尊為皇考諴禧皇貴妃。于戲。翚衣表度,光昭玉篆之書。”
![]()
道光十年(1830年)正月,道光帝在綺春園舉行諴禧皇貴妃七十壽辰慶典,展詩應律承應戲。戲有《長生祝壽》《慶成》《灝不服老》《磨斧》《三代》等。賞祿喜宮?袍料一匹、大小荷包一分。首領太監,宮?袍料一件;其他太監,銀10-50兩不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二月,諴禧皇貴妃病逝,年七十三歲。次年二月,加謚為和裕皇貴妃,意為“和藹富裕”,奉安清西陵昌陵妃園寢。從密云包衣女到皇貴妃,劉佳氏就像是冬天里的耐冬花。它不似牡丹那么張揚,也不似寒梅那么孤傲,卻能在貧瘠的土里扎根,在寒風里慢慢成長,最后開出滿樹花來。
3.華妃侯六妞(?-1804年):鑲黃旗全保管領下,總管內務府大臣銜、上駟院卿侯討柱之女。天生麗質,國色天香,有著令人驚艷的姿色。清宮檔案說她:“肌膚瑩潤,顧盼生輝”。更難得的是,從小跟隨著父親耳濡目染,懂得宮廷禮儀,又沒沾染大家閨秀的嬌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參加內務府三旗選秀入宮,被乾隆帝指派給時為和碩嘉親王永琰為侍妾。賢淑謹慎,嫻于禮法,溫柔敦厚,深受永琰的無比寵愛。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六月,生下永琰的第六女。這是她入府 11 年來的第一個孩子,也是永琰當時最年幼的女兒。為此,乾隆帝特意賞了綢緞二十匹;永琰更是破例讓她搬到府中條件最好的東跨院居住。次年五月,女兒因出喜痘(天花)而夭折。此后數月,劉氏氣血兩虛,心悸盜汗,由喪女之痛引發了病癥。不僅讓她身體受損,更導致了她此后再無法生育,一度郁郁寡歡。不久,她重新振作起來,主動幫嫡福晉喜塔臘氏打理府中瑣事,還時常探望生病的劉氏。這種不爭不搶的性格,讓永琰對她多了幾分敬重。
嘉慶帝對嬪妃的冊封非常苛刻,只有侯氏在無子無女,家族無功的情況下,接連冊封。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嘉慶帝即位,冊封為瑩嬪,意為“光華的”“光潤的”。嘉慶帝選這個字,既是夸她容貌依舊光潤,也暗含對她早年喪女的慰藉。此時的后宮排位中,瑩嬪侯氏位列第四,僅次于皇后喜塔臘氏、貴妃鈕祜祿氏和諴妃劉氏。冊文贊揚她:“椒掖承華,進崇班于月御。芝函錫命,昭令范于星闈。爰沛新綸,用光懋典。爾侯佳氏,夙秉小心,克嫻內教。佐袆衣而協吉,禮贊三宮。習瓊佩以迎祥,職參九室。”
![]()
嘉慶二年(1797 年)二月,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病逝。貴妃鈕祜祿氏暫掌六宮,諴妃劉氏位次前移,瑩嬪侯氏穩坐第四位。期間,她搬進了鐘粹宮。嘉慶帝將自己珍藏的“白玉嵌紅寶石手鐲”賞給她,還讓御膳房每天給她加一道“冰糖燉燕窩”(貴妃級別的待遇)。嘉慶六年(1801年)正月,詔晉為靜妃。同月,改為華妃,意為“華麗的”“秀美的”。冊文說:“咨爾瑩嬪侯氏,賦性靜專,秉心恪慎。寅承夙夜,鳴環悉協于禮儀。祗助宮庭,分繭克勤于婦職。爾其益懷恭謹,答庥命之寵膺。彌勵謙沖,迓繁厘之懋集。”
嘉慶帝在歷史上以節儉著稱,甚至被戲稱為“摳門皇帝”,但對華妃卻格外大方。據《內務府奏銷檔》統計,嘉慶六年(1801年)至九年,僅賞賜給華妃的綢緞就有120匹,珠寶首飾37件,遠超同級別的諴妃和淳嬪。飲食待遇,尤其寵厚。華妃的每天份例本應是“豬肉九斤、雞一只、鴨一只”,嘉慶帝卻特意加了“羊肉三斤、鯽魚二斤”。還囑咐御膳房“每月給華妃添五次鹿肉”。要知道,鹿肉在當時是供皇室宗親食用的珍品,后宮妃嬪能定期享用的寥寥無幾。乾隆帝駕崩后,嘉慶帝每年正月都會去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舉行茶宴,華妃是唯一陪同前往的妃嬪。嘉慶八年(1803 年)重陽節,嘉慶帝在御花園設宴,讓華妃坐在自己右側,親手給她夾了“重陽花糕”。這在等級森嚴的清宮,是極為罕見的。
![]()
可惜,這份恩寵沒能挽回華妃的健康。自從喪女后,她的身體就一直不好,長期“氣血不足,脾胃虛弱”。嘉慶七年(1802 年)冬天,感染風寒后病情更是加重。嘉慶帝特意讓太醫院院判親自診治,還調來野山參給她補身體,可華妃的氣色還是一天比一天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