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0月30日,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爆發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社會動蕩。據稱有多達20萬的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幾乎都是男性)走上街頭,抗議以色列政府推進的“全民征兵法案”。
抗議迅速演變為暴力沖突,警方出動騎警與高壓水炮驅散人群。據以色列媒體報道稱,在混亂中一名15歲少年不幸墜亡,還有一名女記者被一群憤怒的示威者投擲玻璃瓶。
![]()
以色列的極端正統派(Haredim)長期以來一直被豁免服兵役,這一特權源自建國初期的宗教妥協。1948年,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里安同意讓部分宗教學員免于征兵,以便他們專心研讀《塔木德》。但隨著人口增長,如今正統派已占全國人口約13%,并且多數男性終身不參加勞動或服役,這被世俗社會視為“不公平的負擔”。
以色列國防軍實行義務兵制,男性需服役32個月,女性服役24個月。長期以來,是否讓正統派青年也承擔國防義務,一直是社會最敏感的議題。隨著國家安全壓力上升、財政負擔加重,政府決定推動全民征兵,引發正統派群體強烈反彈。他們認為,服兵役意味著與宗教戒律沖突,甚至“危及靈魂的純潔”。
![]()
耶路撒冷的抗議最初在城市北部的梅阿謝阿林區集結,這是極端正統派社區的核心。成千上萬身著黑衣的男子呼喊“寧可坐牢,也不參軍”的口號,高舉《托拉》經卷與反征兵條幅。隨后人群越聚越多,蔓延至市中心主要道路,阻塞交通數小時。
警方部署數千名防暴部隊,使用高壓水炮與震爆彈驅散示威者,但局勢一度失控。社交媒體視頻顯示,一名女性電視記者在現場報道時,被憤怒的抗議者用玻璃瓶和石塊襲擊,被迫中斷直播。與此同時,一名15歲少年在混亂中墜下建筑物,當場身亡,成為這場抗議的悲劇象征。
![]()
這場風暴令以色列政府陷入兩難。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聯合政府中,正統派政黨是關鍵盟友。若強行推行征兵法,勢必導致聯盟破裂;但若繼續豁免,又將引發世俗民眾的激烈不滿與財政壓力。
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約亞夫·加蘭特曾表示,“軍隊需要每個年輕人的肩膀”,暗示不再容忍特權。但正統派拉比們則發表聯合聲明稱,“學習經文是我們的國防,我們用祈禱保衛國家。” 這種深層次的信仰沖突,使得問題幾乎無解。
![]()
這場抗議不僅是宗教群體的政治聲明,也反映了以色列社會長期存在的撕裂:一邊是奉行現代化與軍事實力的世俗國家,一邊是堅持古老律法與神權秩序的傳統社會。兩者的價值觀在耶路撒冷這座神圣又分裂的城市中激烈碰撞。
有分析認為,這場沖突不只是征兵問題,而是“國家認同危機”的爆發。一個國家能否既是民主世俗的,又是深信經書的?以色列正試圖在這條細線上艱難平衡。
![]()
15歲少年的死引發全國哀悼,也讓許多人重新思考抗爭的代價。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呼吁冷靜,稱“任何信仰都不應以生命為代價”。與此同時,媒體界對襲擊女記者的事件表示強烈譴責,認為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的侮辱。
耶路撒冷的街道如今仍布滿沖突的痕跡。被水炮沖洗過的路面上,散落著禱告書頁與破碎的瓶片。那些曾經在圣殿山祈禱的人,如今在同一座城市里怒喊、碰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