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則粉絲留言說她家兒子,前段時間學騎自行車。結果才摔了一跤,膝蓋擦破了點皮,就再也不愿意碰車。家里人怎么哄都沒用,孩子自己還一本正經地宣布:“我再也不騎了,這東西太危險。”
看到這兒真是又好氣又好笑,想起了老一輩常說的一句話:“不摔幾跤,不長記性。”
說到底,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玩具、衣服、電子產品樣樣齊全。唯一缺的,就是那股子“闖勁兒”和一點“皮實”
![]()
想讓孩子抗挫折、有韌勁,不是靠講大道理,而是得讓他們多去碰、去摔、去受點小委屈。孩子只有在真實的碰撞中,才能學會怎么調整、怎么應對。
我一直覺得,想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為人處事,家長平時要多帶他們去這3個地方練一練。
一、去需要“社交”的地方
我最推薦的第一種,就是那種需要“社交”的地方。
比如動物園、大型游樂園、社區活動中心,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算。
別看孩子平時宅家里挺乖,真到人多的地方,往往就“原形畢露”。
有的孩子會怯場,一見陌生人就躲在爸媽身后,連個招呼都不敢打;
有的則容易沖動,搶玩具、吵架、鬧情緒,一言不合就大哭。
但這恰恰是最好的“社會化課堂”。
家長要做的不是事事幫孩子出頭,而是先放手觀察
別總一副“別跑那兒去”、“別弄臟衣服”、“別跟別人吵”的姿態。孩子要想成長,得自己去試,自己適當引導就成。
社交場合里各種“突發狀況”特別多:
被搶玩具、被推倒、玩具壞了、規則被打破。
每一次沖突,都是他們的小小“人生演練場”。
社交不是天賦,而是經驗。
孩子的表達能力、情緒管理力、共情力,都是在一場場小沖突、小摩擦中慢慢長出來的。
![]()
二、去“有輸贏”的地方
有些“輸不起”的孩子,輸了比賽能哭半小時,輸了游戲就氣得摔玩具。
這種孩子不是脾氣不好,是從小沒經歷過“失敗的感覺”。
前陣子,我帶兒子去看社區踢毽子比賽。
臺上有個小女孩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她連輸了三局,但全程沒哭沒鬧。反而蹲在一邊,邊看別人的動作邊模仿。
她媽媽也很聰明,沒有說“沒關系下次贏回來”這種空話,而是蹲下身輕聲說:“你注意到沒?她踢的時候腳更放松,我們也試試那樣?”
結果第四局,那女孩真的贏了一局!
她臉上那種發自心底的笑,比冠軍還開心。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沒體會過失敗。
那些從小被保護得太周全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挫折,往往就崩潰。
我們可以在每次“競技”結束后跟他說三句話:
- 輸了沒關系,下次試試別的辦法;
- 贏了要謙虛,別得意忘形;
- 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比昨天更努力?
孩子經歷的失敗越多,他的心理“抗壓系統”就越強大。
就像打疫苗一樣,適量的挫折,才是最好的免疫力。
![]()
三、去“有泥巴”的地方
第三種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現代家長忽略的天然氧吧“大自然”
我小時候,常常一群孩子在村頭玩泥巴,抓螞蚱,挖蚯蚓。衣服臟了,回家免不了挨頓罵,可第二天照樣出去瘋。那時候沒什么玩具,卻有說不完的笑聲。
現在的孩子,離泥巴太遠,離屏幕太近。
一個個宅在家里,刷視頻、打游戲、看動畫片,一天能不出門。
可我始終相信:孩子最真實的笑容,都藏在陽光、草地、泥水和汗里。
還記得兒子五歲時,我帶他去山里爬過一次山。剛開始他興致勃勃,走了一半就喊累。
我沒拉他,也沒哄,只是說:“不急,咱慢慢走。”
后來他自己咬牙爬到山頂,臉上滿是汗,氣喘吁吁,但那種成就感,讓他高興得不行。
還有一次在溪邊玩水,他光著腳踩在石頭上,一不小心被滑了一下。
他低頭看著小傷口,眼眶紅紅的,我以為他要哭。
結果他抿了抿嘴,說:“下次我小心點。”
那一刻,我心里特別感動。
原來,孩子只有被“傷”過一次,才會真的學會“保護自己”。
大自然,是最溫柔的老師。
它教會孩子勇氣、耐力、專注,還有獨立。
衣服臟了可以洗,鞋子濕了可以曬,但如果錯過了讓孩子與自然親密的機會,真的再也補不回來了。
![]()
辣媽語錄:
有人說,孩子是花,要精心呵護。
可我更相信,孩子是樹苗,得適當的經歷風吹雨打,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人生啊,就是在無數次“再來一次”里,慢慢變得堅強的,你說對嗎?
你經常帶孩子去哪些地方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