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察樓盤
沈陽綜合保稅區調規驗收順利推進
10月30日,由沈陽海關牽頭,省商務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稅務局和省外匯管理局等多部門組成的聯合驗收組,順利完成對沈陽綜保區近海、桃仙兩大園區進行規劃調整聯合驗收,標志著沈陽綜保區規劃調整建設任務全面落地,對外開放功能平臺再迎提質升級。
為促進沈陽綜保區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結合產業發展實際需求,2022年,省、市政府向國務院申請對沈陽綜保區進行規劃調整。在海關總署和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7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復同意沈陽綜保區調整規劃范圍。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沈陽綜合保稅區調整規劃范圍的復函》,調整后的沈陽綜保區規劃面積4.22平方公里,仍為兩個區塊,包括近海園區2.22平方公里和桃仙園區2平方公里。
當日,驗收組通過實地核查、設備演示、系統調試等方式,重點檢查隔離圍網、卡口設施、監管倉庫、監控系統等核心設施。沈陽綜保區基礎設施與監管設施符合驗收標準,聯合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下一步,沈陽海關將全力支持沈陽綜保區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深化“保稅+”業態創新,打造向北開放戰略樞紐,為遼寧全面振興注入開放動能。(來源:沈陽日報)
沈陽地鐵3號線施工忙
日前,為了實現與沈陽地鐵3號線西段接觸網順利貫通,沈陽地鐵集團組織施工單位電氣化局利用夜間既有線停運時段,提前開展貫通前的接觸網安裝準備工作,圖為接觸網工人正在進行接觸網線材架設。 (來源:沈陽日報)
沈陽西部最大長租公寓開放!
租這個房子幾乎零費用,上班通勤十分鐘,下班還能和鄰居健身看電影!”10月30日,沈陽西部最大規模長租公寓——中德開·青贏(奧萊店)正式開放,首批入住的碩士畢業生張豪難掩興奮。作為中德開集團打造的“青春成長型品質住區”,項目選址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二十五號路8號,戶型涵蓋43-88㎡舒適開間,共1111套精裝公寓,850元/月起租疊加最高1200元/月人才補貼,憑借“拎包即住+全維配套+政策紅利”,剛開放就“秒”租百戶,成為新市民、新青年扎根沈陽的“幸福驛站”。
碩士租戶張豪補貼后“零元入住”
通勤消費全便捷
走進張豪租住的43㎡開間,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全新的家具上,衣柜、床、餐桌擺放整齊,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我從外地來沈工作,最看重通勤和性價比,這里完全滿足需求。”張豪邊展示房間邊介紹,公寓毗鄰地鐵3號線余良站,到他在經開區的公司僅需10分鐘車程,對面就是杉杉奧萊廣場,奶茶咖啡“外賣自由”輕松實現。
更讓他驚喜的是人才補貼政策:“月租850元,我碩士畢業能領900元/月補貼,算下來相當于‘零元入住’。”張豪笑著說,之前考察過其他小區,同等條件房源月租至少1500元,“沈陽的人才政策太實在了,一下子減輕了扎根壓力。”最吸引他的還有1500㎡“青贏之家”,“下班約鄰居去健身房鍛煉,周末在共享自習室加班,偶爾還能在影音室看電影,再也不是下班就‘宅家孤獨’了。”
本科畢業生卞星宇
350元住精裝房獨居安全又安心
28歲的卞星宇是首批簽約租戶中為數不多的獨居女孩,她租下的40余平方米開間,扣除500元本科人才補貼后,實際月租僅350元。“這個價格能住上精裝房,我一開始都不敢信。”卞星宇說,房間采光明亮、視野開闊,廚房灶具和淋浴設施齊全,完全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作為獨居女性,安全是她最關心的問題。“公寓有7×24小時安防監控、人臉識別門禁,晚上還有安保巡邏,管家式服務隨叫隨到,住在這里特別安心。”卞星宇分享了入住后的小事:前兩天她加班到深夜,安保看到她獨自進門,主動詢問是否需要護送,“細節里的溫暖太打動我了。”她還經常在“青贏之家”的職工書屋看書,“遇到過同樣來沈工作的女孩,現在成了好朋友,周末一起去奧萊逛街,在沈陽的生活越來越有歸屬感。”
租戶群像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沈陽溫度
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開放當天咨詢簽約的青年絡繹不絕,不少人都是“帶著同事朋友一起來”。“我們剛開放就租出一百多戶,租戶以經開區企業員工、高校畢業生為主。”項目負責人介紹。
據悉,中德開集團去年開放的青贏(中德公園店)已獲市場認可,此次奧萊店是品牌理念的延續。項目租金為850-1500元/月,面向18-45周歲鐵西(經開區)工作青年,預計今年年底完成人才公寓認定。未來,符合“沈陽市人才公寓補貼申請條件”的入住者,可享政府租房補貼,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學歷分別最高補貼300元/月、500元/月、900元/月、1200元/月。
城市賦能1.6萬套人才公寓托起青年“安居夢”
住有所居是青年扎根城市的基礎。作為全國青年發展型試點城市,沈陽持續推進人才安居工程,截至去年7月,投入運營的人才公寓項目已超40個,房屋達1.6萬余套(間)。僅經開區就有中德開·青贏(中德公園店)和奧萊店兩個項目,共提供1800余套人才公寓。
“我們不僅要讓青年‘租得到、租得起’,更要‘租得近、租得穩、租得好’。”中德開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青贏(奧萊店)所在板塊未來將發展科技研發、會展商務等功能,周邊就業崗位豐富,將實現“職住平衡”。項目將持續以租戶需求為核心,完善社群服務,讓更多新市民、新青年在沈陽“留得下、住得好、能圓夢”,感受城市的溫度與活力。(來源:沈陽晚報)
新民酸菜:沖刺百億產業集群 打造地域“味”名片
“無酸菜,不東北!”進入農歷九月,寒意漸濃,在全國優質大白菜主產區之一的新民市,豐收的喜悅火熱四溢。翠綠的白菜在田壟間鋪陳,它們中的半數會一車又一車地發往全國各地;另一半則被留在當地,通過智能化車間加工,成為東北人冬季餐桌上的一道傳承許久的美食——酸菜。
新民市酸菜成為占據全國70%酸菜市場份額的“銷冠”,早已告別“家庭作坊”“區域特產”等傳統標簽,取而代之的是涵蓋科研、種植、腌制、加工、儲運、營銷的現代化全產業鏈。陶家屯鎮的沈陽時豐酸菜產業園,建成了世界首個10萬級GMP智能化酸菜加工車間;新民市已形成了輻射東北、聯通全國的東北最大最優酸菜產業集群……
全鏈升級:從田間到餐桌的品質提升
在大民屯鎮自家的白菜地里,農戶小崔正忙著用農機進行采收。小崔說,今年酸菜生產企業收購白菜(凈菜)的價格在每斤三角錢左右。“往年白菜收購價忽高忽低,對農戶種植積極性有一定影響。但沈陽市酸菜產業協會成立后,酸菜生產企業的收購價格就比較穩定,咱們種植戶的收益也就更加穩定、更有保障,心里踏實多了!”
在新民市,像小崔這樣的種植戶還有很多,正是酸菜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壯大,讓以往的普通菜農變成了按單生產的“產業工人”。他腳下的這片田地,是新民市近10萬畝白菜種植基地的核心區之一,這也為新民市的酸菜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據了解,新民酸菜歷史悠久,域內現有酸菜加工企業70余家,年總產量約7億斤,總值約20億元。
產業鏈的中端實現規模化運營。記者在陶家屯鎮看到,今年1月由沈陽時豐酸菜產業園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新民酸菜產業集群項目——東北酸菜腌制研發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萬級GMP智能化酸菜生產車間投入運營后,成為全國首家實現了酸菜自動稱重、分裝規模化生產的車間。通過巴氏殺菌技術,實現防腐劑“零添加”。目前,該車間共有6條生產線,日產酸菜達10萬斤。二期工程也即將竣工,共建設標準化酸菜腌制窖池358個,腌制白菜能力1.5億斤,可生產酸菜0.5億斤。
酸菜產業的下游更令人驚喜。目前,新民市已成立了酸菜食品研究院,創制研發了包含60余個菜品的“酸菜宴”,其中有酸菜血腸、酸菜白肉、酸菜海鮮焗飯、乳酸菌發酵酸菜湯、即熱式酸菜白肉鍋……這些創新食品吸引許多市民周末專門自駕去新民,為的就是能夠品嘗到當地特色又美味的“酸菜宴”。
三大優勢:鑄就“全國酸菜看新民”的底氣
“放眼全國,新民酸菜底氣十足。”10月29日,沈陽市酸菜產業協會秘書長吳海峰自豪地對記者說。這份底氣正是源于新民發展酸菜產業的三大核心優勢。
良好的產業基礎是關鍵。酸菜作為東北特色食品,實現了從農產品到特色食品的轉型,這一轉變不僅拉長了產業鏈條,更有力推動了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本質上是發展思路與模式的革新。來自新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新民當地現有的酸菜企業直接從業人員2000余人,全域約有2萬戶白菜種植戶。最高效時,白菜從采收到運到企業的生產車間不超過6小時。
為搶占更大市場,新民市正為酸菜產業注入科技動能,并深耕專業市場,全力推動其提檔升級。打造區域商標、產品商標,推動酸菜產業科學化、標準化、商品化、多元化,把以往只有一季的大白菜銷售期,延長到了一整年。
今年年初,新民市酸菜生產企業成立了酸菜產業協會,進一步推動域內生產企業的行業自律和合規,推進產業發展走向更加良性軌道。協會會長劉策說:“新民酸菜產業協會的夢想是建立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百億酸菜產業集群,讓酸菜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地方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科技賦能強勁。與沈陽農業大學合作,從去年試種的24個白菜品種中選出3個品種進行擴繁測產,找出最適合腌制酸菜的白菜新品種進行推廣。同時研究低鹽和無鹽穩態發酵技術,讓傳統酸菜擺脫“高鹽”標簽,讓東北酸菜更美味、營養、健康。與大連工業大學合作,嘗試采用多種乳酸菌發酵,與海鮮搭配開發預制食品,滿足更多人的味蕾需求。此外,時豐產業園的智能化生產線也使損耗率進一步降低,即便是日產10萬斤酸菜,仍能保持傳統風味。
政策保障有力。新民酸菜產業集群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個部門確定重點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也是沈陽市唯一的國家級特色食品產業集群。目前,新民成立了工作專班和兩家國有企業。“我們把窖池變成‘理財產品’,讓產業鏈每個環節都能盈利。”新民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民酸菜已為喜家德等知名企業供應酸菜和酸菜顆粒產品。
沖刺百億:從區域特產升級到國潮品牌
“想想幾十年前,一到冬天,每家每戶都用大缸腌酸菜,而現在的企業生產都是自動化,更衛生、更高效。”在沈陽時豐酸菜產業園內,土生土長的新民人李建國回想以前的場景,再看看眼前的現代化生產景象,驚嘆連連。142座腌制池如銀色堡壘整齊排列,池內溫度、濕度通過電子屏實時調控,6800平方米的10萬級GMP車間,機械臂將“零防腐劑”酸菜精準分裝,空氣凈化器的運轉聲取代了傳統腌菜的沉寂。
如今新民酸菜的品牌多樣、品類豐富,有多達200多個品牌在市場上銷售,像“翠花酸菜”“旺新酸菜”“酸酸的愛”等品牌更是耳熟能詳。目前,計劃投資30億元的酸菜產業集群,正按“一中心五基地”布局穩步推進:研發中心攻關核心技術,種植基地保障原料供給,腌制基地提升產能,預制菜基地拓展品類,冷鏈基地打通物流,質檢基地把控品質……預計未來三五年內,有望達到300億產業規模。
新民酸菜產業的蛻變,是一場味覺的革新,更是縣域經濟依托特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詮釋。(來源:沈陽日報)
“十五五”期間沈陽將加快渾南科技城建設
10月30日,砥礪奮進的“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召開。
沈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十四五”時期沈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十五五”時期,沈陽將錨定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總體目標,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未來五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沈陽將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線,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具體來說,沈陽將加快渾南科技城建設。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承載效能,匯聚高水平創新團隊。提升內核,發揮遼寧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輻射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外部招引,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引進上下游企業。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更多產品國產替代。
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方面,落實“興沈英才計劃”,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建立梯次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引進企業急需緊缺人才,打造發展生態留用人才。
在優化創新生態方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等科技體制改革,探索具有沈陽特色的制度創新模式。擴大科技對外交流合作,構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助力企業科技出海,優化都市圈“七市一區”科創資源跨域配置,深化哈長沈大科創合作。(來源:遼沈晚報)
責任編輯:雨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