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總統特使德米特里耶夫輕描淡寫的一句"缺乏道義",看似懺悔實則狡辯——將暴行粉飾為戰爭的必然代價,卻對蓄意屠殺只字不提。那所化為廢墟的幼兒園絕非"附帶損傷",而是精心選定的恐襲目標。普京政權要的正是這種血淋淋的威懾效果,用扭曲的滑梯和散落的毛絨兔,在烏克蘭母親們心頭刻下永恒的創傷。
哈爾科夫的夜空再度被防空警報撕裂。一枚1.5噸重的滑翔炸彈呼嘯而下,監控畫面中拼命推著孩子逃生的教師,轉眼間與彩色積木、卡通貼紙一同湮滅在硝煙里。當救援人員扒開瓦礫時,六具小小的軀體仍保持著擁抱的姿勢,宛如被暴風雪凍僵的雛鳥。而在莫斯科的虛擬戰場上,嗜血的鍵盤戰士正為"清除未來納粹"的暴行歡呼雀躍——這些被國家機器豢養的鬣狗,連孩童的血肉都能咀嚼出"正義"的味道。
聯合國數據冰冷地揭示著暴行模式:9月倒下的1130名平民中,近三成死于遠離前線的導彈襲擊。切爾尼戈夫12次能源設施遇襲后,烏克蘭的供電能力已萎縮至戰前16%,老人們不得不像中世紀祖先那樣囤積柴火,準備在菌毯與黑暗中對抗零下20度的嚴冬。這哪里是什么"戰爭附帶傷害"?分明是寫在日內瓦公約扉頁的反面教材。
德米特里耶夫狡辯的"道德灰色地帶",在國際法條文中根本不存在。當俄軍飛行員將十字準星對準幼兒園彩繪外墻時,當軍械師為炸彈安裝制導芯片時,當電視臺循環播放"幼兒園藏武器"的謊言時——這條罪惡流水線上的每個環節,都在為戰爭罪證據鏈鍛造新的鐵證。可笑的是,暴行非但未能摧折烏克蘭人的意志,反而讓歐盟追加了500億歐元援助,連特朗普都改口支持恢復1991年邊界。
![]()
那些正在歸檔的衛星影像、彈道分析、傷亡名單,終將成為審判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今日在輿論場記錄的每滴眼淚,都在為明天的歷史法庭積累砝碼。當俄羅斯母親們看著超市貨架上的空空如也,當歐洲議會表決通過新一批遠程導彈援助,我們便知道:暴君播撒的恐懼,正在他自家的糧倉里生根發芽。
第三點,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關鍵——輿論將決定戰后格局的走向。倘若今日我們對幼兒園的爆炸保持緘默,明日普京的野心就會如藤蔓般蔓延至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和哈薩克斯坦。屆時西方將付出十倍的代價來收拾殘局,此刻的制止遠比日后的救火更為明智。
![]()
![]()
再看烏克蘭人民,他們沒有沉溺于悲情的奢侈。生活如同湍急的河流,必須繼續奔涌。幼兒園被炸的次日,哈爾科夫市政廳便將附近學校的地下室改造成臨時教室。志愿者們像勤勞的蜜蜂般粉刷墻壁、搬運玩具、安裝暖氣,短短三天后教室便重煥生機。老師們帶領二十多個孩子將廢棄蛋殼繪制成五彩風鈴,這些搖曳的生之贊歌掛滿了走廊。一位家長的話擲地有聲:"絕不能讓恐懼獲勝,否則前線戰士的鮮血就將白流。"這就是烏克蘭人的回應:你轟炸,我們重建;你殺戮,我們生活;你恐嚇,我們歌唱——直到你土崩瓦解。他們捍衛的不是土地,而是不可踐踏的尊嚴。
行文至此,必須給讀者一個振聾發聵的提醒:切勿陷入戰爭疲勞的陷阱。當傷亡新聞日復一日地沖刷眼球,最初的震撼很容易褪色為麻木。但正是這種麻木,會成為施暴者最得力的幫兇。保持憤怒確實不易,但遠比沉默的代價低廉——無論是轉發捐助信息、致信議員、周末游行,還是向身邊人解釋烏克蘭為何值得支援,這些都不是在給歷史踩剎車。今日的沉默,可能換來明日炸彈落在你熟悉的街角。別等到那時才追悔莫及。
最后,讓我們把德米特里耶夫那套"缺乏道義"的論調物歸原主。這句話最適合的歸宿,是海牙法庭被告席上的自白書。當法官的法槌敲響,檢察官逐條宣讀起訴書,證據清單里羅列著他口中"缺乏道義"的爆炸聲時,這個戰爭販子終將明白:道義從不是修辭游戲,而是鐫刻在刑期上的鐵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