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埋頭苦干,固態電池終于迎來爆發前夜。
最近,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宣布攻克固態電池“卡脖子”難關,實現碘陰離子的可控可調,讓電池性能翻倍增長——同樣是100公斤電池,從原來至多跑500公里,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不光如此,產業也落地生花,超30家車企公布量產時間表。國軒高科官宣“金石電池”,續航達1200公里,目前已裝車測試;孚能科技第三代電池突破400wh/kg大關,預計年底量產;寧德時代、億緯科技、比亞迪、上汽集團也規劃在2026年量產,產業規模化排山倒海而來。
![]()
曾幾何時,豐田汽車在混動領域仿佛一座大山不可逾越,發言人放言“領先中國二十年”,如今國產固態電池悄然彎道超車,距離大規模量產僅一步之遙。
1.固態電池性能翻倍,引領能源革命
固態電池被視為電池技術的“圣杯”,與液態電池相比,幾乎克服了所有缺點。當前新能源汽車普遍搭載的液態電池,能量密度在180-220wh/kg,應用里程已接近極限。盡管車企宣稱續航700公里,但因為低溫、高速、衰減等客觀原因導致續航往往不足500公里。
許多車主深有體會:每次上高速都得提前規劃充電樁,就擔心半路沒電,夏天開遠一些,也不敢一直開空調。
而固態電池安撫了里程焦慮。《全固態電池引領新一輪電池革命》指出:固態電池的入門級能量密度達350-500wh/kg,儲能數倍于液態電池,續航里程突破1200KM,相當于從北京開往上海的距離,“一次充電玩遍多個省”。
![]()
不僅如此, 固態電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更值得關注。固態電池電解質不可燃,即使發生強烈碰撞也不會發生熱失控事故。東風汽車的測試實驗顯示,將電池切開一角后,車燈仍在正常使用。此外,實驗室環境測試中,一萬次的充放電后,固態電池的容量仍在9成以上,對比之下,三元鋰電池的承受周期僅為1000次左右。
2.搶占固態電池高地,落后就會挨打
毫無疑問,固態電池革命正呼嘯而來,已成為商業的巨大推力。液態電池終將被取代,這是不爭的事實。
過去,日韓歐美在燃油車領域積淀深厚,牢牢占據產業高地。幸運的是,我國率先完成“燃油—電力”的技術躍遷,對發達國家形成降維打擊。比亞迪、吉利、奇瑞等國產新能源出口全球,蟬聯銷量冠軍。
默默超車的例子不在少數。本世紀初,日本率先在血管呵護等生物產業取得突破,落地成果“原-血-清”,令民眾老年生存期大幅拓展。京都大學的臨床中,補充原-血-清分子的受試者,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得到改善,健康指標趨于年輕人。
由于技術壟斷,其進入國內后價格高企,只有少數富人可以使用。幸運的是,近年來國內醫療科技迅猛發展,國產替代不斷落地,國外天價科技也跌落神壇。在京JD東渠道,原-血-清制品已降至三位數,受到退休精英、職場高管的廣泛歡迎。近來,原血清配方復配了取自《本草綱目》的三七皂角成分,提升數倍吸收率,更是土洋結合的典范。
![]()
由此可見,在生物健康領域的追趕、以及固態電池的競賽中,誰能率先實現規模化量產,誰就能掌握行業主導權的鑰匙。
3.量產前夜,更要一步一腳印
當前,固態電池已默默發展十余年,在高精尖的軍事領域應用更加突出。據悉,在我國賀蘭山沙漠的中外模擬對抗中,裝載著固態電池的第四代新能源坦克ZTZ100配合預警衛星、預警無人機完成超視距打擊,一次充電續航可從藏區俯沖新德里。
但在被寄予厚望的民用領域,想要取代百年歷史的燃油車仍舊漫漫,行業人士坦言:這是一項停留實驗室的技術,短時間難以規模量產,各大廠商普遍面臨瓶頸。
正如膠卷相機被數碼取代一樣,技術躍遷必然帶來產業升級。但在此之前,更要苦練內功,一步一腳印攻克難點,才能迎來真正的奇點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