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近期你或許頻繁在各類新聞中看到有關氣候議題的討論,但很少有人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那樣發出如此直擊人心的警示。
2025年10月28日,他在接受《衛報》與亞馬遜地區新聞機構Sumaúma聯合專訪時坦率指出:“人類已在應對氣候危機的進程中全面失利”,并明確警告:“若無法實現協作,文明將面臨覆滅的風險。”
這并非夸張渲染的宣傳用語,而是基于聯合國最新發布的科學評估報告所作出的判斷——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已被徹底錯過。此后每增加0.1度的升溫,都將加速亞馬遜雨林、格陵蘭冰蓋等關鍵生態系統的瓦解進程。
![]()
就在古特雷斯發出這一沉重警訊的次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卻表達了截然不同的立場:他認為氣候問題雖嚴峻,但不足以導致人類整體滅絕,當前更應優先聚焦貧困和公共衛生危機。
一邊是“不團結即毀滅”的生存倒計時,另一邊是“先保障基本生活”的現實考量,面對這場關乎全人類命運的抉擇,我們該如何權衡與回應?
![]()
2025年10月27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正式發布《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5》,這份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逾200名科學家研究成果的權威文件中,一組數據尤為觸目驚心。
自工業革命開啟以來,地球平均氣溫已上升1.2攝氏度;依照目前溫室氣體排放趨勢,預計在2030年前必然突破1.5攝氏度的關鍵閾值。該報告強調,這一數字不僅是統計參考,更是維系生態系統穩定的“存亡界限”。
一旦越過此線,超過三成的亞馬遜雨林區域將從茂密森林退化為干旱草原,格陵蘭冰層融化速率將提升三倍,進而推動海平面抬升至少半米,直接威脅沿海十億居民的生活安全。
![]()
未來二十年內,全球珊瑚礁預計將消失八成,數億依賴海洋資源謀生的人群將失去生計來源。古特雷斯解讀報告時特別指出,這些后果不是遙遠未來的預測,而是當下正在展開的事實。
2025年上半年,巴西亞馬遜地區的火災面積較去年同期擴大22%,南極半島冰架崩解規模刷新歷史記錄,種種跡象表明生態臨界點已逼近眼前。
對普通民眾而言,這意味著極端高溫天氣將愈發普遍,夏季突破40℃將成為常態,臺風與洪災的破壞強度也將遠超以往水平。而在聯合國看來,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國際社會缺乏協同行動。
![]()
許多國家仍在推延履行減排承諾,氣候援助資金遲遲未能到位,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正是古特雷斯口中“集體滅亡風險”的根本成因。
就在上述報告發布的第二天,比爾·蓋茨通過其個人博客“蓋茨筆記”發表觀點,提出了另一種視角。他并未否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但堅持認為“它不會終結人類文明”。在他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仍能在多數地區維持繁榮發展。
蓋茨的觀點植根于他對全球貧困與疾病問題的長期觀察。據世界銀行2025年7月發布的《全球貧困報告》,目前仍有近6.8億人生活在日均收入低于2.15美元的極端貧困狀態中。
![]()
其中七成人口集中在非洲與南亞的鄉村地帶,他們既無力抵御氣候災害,也難以獲得基礎醫療服務。
僅2024一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因瘧疾喪生者超過60萬人,其中九成為五歲以下兒童,這一死亡人數是同期因氣候相關災害致死人數的三倍之多。蓋茨據此提出,當前的核心議題并非“是否應對氣候”,而是“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資源”。
若將全部財力集中于短期減排目標,而忽視底層群體的基本生存需求,最終只會使最脆弱人群率先承受災難后果,從而加劇全球動蕩。
![]()
他特別提及即將于11月召開的COP30氣候峰會,主張會議議程不應僅圍繞“減排多少噸二氧化碳”,而應更多關注“如何借助氣候政策改善民生”。例如推廣抗旱作物幫助非洲農戶增產,或為東南亞沿海社區修建防洪堤壩,這類舉措既能緩解貧困,又能增強適應能力。
表面上看,古特雷斯的“危機論”與蓋茨的“民生論”似乎相悖,但深入分析后可見,二者終極目標高度一致——皆是為了確保人類文明的延續,只是切入路徑不同。
而要達成這一愿景,“跨國協作”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即將在巴西貝倫市舉行的COP30峰會,正提供了一個構建合作機制的歷史契機。
![]()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官網公布的信息,本屆大會主題定為“公平轉型與共同行動”,首次將“減貧”與“減排”并列為會議核心議程。
會議期間,各國不僅需確立2035年前的新一輪全球減排目標,還將商議設立“氣候與民生協同基金”,計劃由發達國家每年注資100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同步推進低碳轉型與社會建設。
具體項目包括為孟加拉國建造抗風暴住宅,向肯尼亞普及低成本清潔能源系統。這些措施既契合古特雷斯倡導的“防范系統性崩潰”,也呼應蓋茨提出的“優先解決溫飽”理念。
![]()
此外,COP30還專門設立“原住民權益論壇”,邀請亞馬遜流域原住民代表參與決策過程。原因在于,這些社群既是氣候沖擊的第一線受害者,也是守護自然生態的關鍵力量。
他們世代傳承的耕作方式,既能有效遏制森林砍伐,也能保障自身食物供給。這種兼顧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值得成為全球合作的參考范本。
無論是古特雷斯所強調的“生態臨界點”,還是蓋茨關注的“健康與溫飽”,本質上都是人類發展中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孤立自保:即便某國實現碳中和,也無法阻擋他地排放帶來的連鎖效應。
![]()
即使某個地區擺脫了貧困,也無法逃避因全球變暖引發的糧食短缺與遷徙潮。古特雷斯所說的“不合作就會滅亡”,并非制造恐慌情緒,而是喚醒世人認清現實:氣候危機與民生困局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必須同步破解的復合難題。
COP30峰會即將到來,坐落于亞馬遜心臟地帶的貝倫城,或許將成為人類走向團結的新起點。在這里,各國可能達成更具操作性的減排協議,建立更加公正的資源調配體系,讓氣候治理不再只是少數國家的義務,而成為全人類共同承擔的使命。
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而言,理解這種協作的意義,持續關注COP30的進展,其實就是在為人類的未來投下一票信任。唯有當所有國家、所有個體都愿意攜手同行,才能真正避開毀滅的邊緣,讓地球的生命系統與人類社會得以長久共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