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香港樓市的消息炸鍋了吧?差餉物業估價署剛放的數據,9 月香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沖到 292.5 點,按月漲了 1.3%,關鍵是已經連著漲了四個月,把今年頭幾個月的跌勢全給扭過來了。可能有人說 “才漲這點”,但要知道,這可是香港樓市跌了三年多后的首次連續回升,累計四個月漲了 2.1%,今年前九個月總算由負轉正,累升 1.14%。
不過別光看整體,拆開區域看特有意思。10 月數據里,屯門、大埔這些地方在漲,屯門甚至漲了 0.12%,但沙田、離島反而跌了 0.12%,全城均價就微漲 0.02%,跟 “全面暴漲” 壓根不沾邊。更實在的是,現在的樓價比 2021 年的歷史高位還低 26.5%,相當于當年賣 400 萬的房子,現在 300 萬不到就能拿下。
那這波上漲到底咋來的?絕不是空穴來風。首先得說政策這記 “猛藥”:去年香港取消了 “辣招”,非本地買家買 5000 萬的房子,印花稅從 900 萬砍到 112 萬,直接省出一套小戶型的錢!后來又把按揭成數統一調到 70%,不管你買多少錢的房、是不是本地人,首付門檻都降了。這政策一放,外地買家占比從 8% 漲到 15%,深圳那邊好多人都組團去看樓,畢竟租金回報率能到 3.6%,比內地不少城市劃算多了。
經濟回暖也托了底。香港 GDP 連續幾個季度保持 3% 以上增長,金融業、旅游業都活過來了。老百姓口袋里有錢了,2025 年一季度可支配收入漲了 6.1%,供樓負擔率從之前的 62% 降到 45%—— 以前賺 10 塊要拿 6 塊還房貸,現在只要 4 塊 5,壓力確實小了。加上恒生指數漲了 31%,不少人把股市賺的錢挪去買房保值,這波 “財富效應” 太明顯了。
供需失衡更是關鍵。一邊是需求猛增:“高才通”“優才計劃” 今年上半年就批了 2 萬多人,這些人總得買房住吧?本地改善型買家也動起來了,將軍澳的大戶型成交量漲了 20%。另一邊供應卻跟不上,8 月待批的新房才 8047 套,中環、灣仔全年新盤不到 1000 套,二手房掛牌量還降了 8%,供不應求自然就漲價。
這波上漲的影響可不止樓市本身。建筑業先樂了,開發商看到賺錢機會,中環、九龍又開始建新項目,鋼筋水泥生意火了,還能多雇些工人。銀行也高興,房產值錢了,房貸風險小了,大家借錢買房的意愿強了,銀行利息收入跟著漲。就連裝修、家居店都沾光,新買的房子總得裝一裝,家電家具都得換,這些行業跟著旺起來。
政府錢包也鼓了,土地出讓金、印花稅都多了,搞基建、做福利的錢就有了。但咱得說實在的,這些好處不是人人能分。灣仔的豪宅漲到 30-60 萬港幣一平米,九龍塘學區房漲了 10%,可中西區、油尖旺還在微跌,普通老百姓想買的房子沒怎么漲,能買得起的豪宅卻在瘋漲。
我得說句實在話:這波 “回暖” 水分不小。首先是 “虛漲”,表面看指數在升,但 10 月全城才微漲 0.02%,大部分區域要么小漲要么下跌,只有核心區和新興基建區在漲,根本不是普漲。其次是 “錢堆出來的漲”,外地買家和高端人才占了大半成交量,普通香港市民的真實購房需求沒被完全激活,供樓負擔率雖然降了,但 45% 依舊不低,很多人還是買不起。
更關鍵的是,這波上漲是政策和短期資金堆出來的,根基不穩。現在樓價離歷史高位還差 26%,說明市場信心沒完全恢復。而且供應問題只是暫時的,北部都會區慢慢建起來,未來房源多了,價格能不能穩住還是未知數。那些喊著 “樓市徹底反轉” 的,要么是中介要么是炒房客,咱普通老百姓別被帶偏了。
香港樓市這四個月的上漲,更像給市場打了針 “強心劑”,但不是 “救命針”。它告訴我們經濟在慢慢好起來,政策在發力,但普通人家的住房難題沒解決。那些動輒幾百萬的房子,不管漲還是跌,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天文數字。這波熱鬧看看就行,真正的樓市健康,得是普通人踮踮腳能夠著,而不是只有少數人能參與的游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