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量級智庫蘭德公司近期發表名為《穩定美中競爭》的長篇報告,提議美國政府有條件支持“漸進式統一”,明確表態“拒絕支持臺灣獨立、永久分離,或反對和平統一”,揚棄零和思維,以避免中美爆發全面軍事沖突。
蘭德的政策性報告未必反映美國政府的思維,但從來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早在2015年發表的《美中軍事打分卡》中提出,美軍在臺海已經無法占據優勢,應把重點轉移到南海,一方面增加對中國的總體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從側翼影響臺海態勢。此后10年里,美國海軍不斷以“航行自由”為名,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現在美國陸軍大力重返菲律賓,也是這一戰略提議的實現。
蘭德的新提議會成為未來若干年里美國對臺政策的基線嗎?
蘭德提議的具體措施為:
1.強化危機管理:重建中美高層溝通管道,制定臺海危機的“接觸規則”(rules of engagement),包含網絡、太空與常規軍事領域。
2.展示克制:雙方都自我限制旨在破壞對方防御態勢的能力,美國避免過度對臺軍售,中國減少導彈部署,以維持“存在性威懾”平衡,并透過第三方(聯合國或東盟)監督驗證。
3.延伸合作:將臺海的穩定作為中美更廣泛合作的基礎,借此降低風險,緩解中國的“生存焦慮”。
4.由易至難:先從低敏感度的議題上合作,如漁業糾紛管理,再處理中高難度的議題,如金門馬祖巡邏規范,雙方可以協議或者非正式“理解”的形式建立行為法則。
必須說,蘭德的提議從可行性出發,但罔顧了臺海問題的本質:臺海是中國內戰未決的遺留問題,并非國際關系的問題。臺海問題之所以成為中美關系的一部分,是因為美國堅持介入臺海。
臺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鍵據點。美國控制了臺灣,就鎖住了中國大陸,也按住了日本,還堵住了蘇聯-俄羅斯南下的通道。臺灣進可作為美國的戰略跳板,退可作為戰略緩沖。在二戰末年,美國就有通過“國際托管”控制臺灣的念頭,最終“退而求其次”,將臺灣“交給”親美的國民黨政權,但琉球依然“國際托管”,直到1972年,琉球主權才“交還”日本。
![]()
2025年5月美菲舉行“肩并肩”聯合軍演,日本實質性參與其中。日本防衛省
在冷戰時代,美國為了拉中國壓蘇聯,也因為認識到中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同時也是核國家的重要性,與中國關系正常化,但并未“放棄”臺灣,還是留了所謂的“臺灣關系法”和“六項保證”作為后手,“戰略模糊”成為美國臺海政策的基調。
但“戰略模糊”也是分階段的。在中美關系正常化到改革開放初期,美國對中國抱有“和平演變”的希望,“戰略模糊”只是隱晦的暗示。越南戰爭后美國從亞太收縮力量、重新聚焦歐洲,在客觀上也降低對中國的壓力。
進入21世紀后,“和平演變”不再可能,美國對中國的敵對逐漸加強,臺灣成為牽制中國崛起的棋子,“戰略模糊”變成越來越露骨的威脅。美國不僅加強對臺灣的軍售,還加強在南海的軍事造勢。
但這也是中國崛起的時代,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使得美軍介入臺海沖突“毫無勝算”,美國介入臺海沖突的代價遠超收益,對臺海戰事不敢有所反應則必然造成美國威信盡失。“戰略模糊”演變成“戰略尷尬”。
蘭德沒有提到的是更大范圍的經濟和政治層面。以關稅和貿易限制為代表的貿易戰,以先進芯片禁運和限制科技交流為代表的科技戰,以AUKUS和QUAD為代表的政治圍堵,以各種不顧事實的無底線抹黑和歪曲為代表的輿論打壓,美國在美中對抗中不斷啟用曾經不可思議的各種核選項,實際上啟動了“慢動作核打擊”,在此過程中美國也耗盡了對抗中國的武器庫。
糟糕的是,美國的極限施壓并沒有達到目的,中國實力反而逆勢增長。中國貿易繼續增長,重點轉向全球南方實際上開啟了藍海航程。中國科技的發展速度、力度、深度、廣度,中外史所罕有,還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引領前沿;在“傳統瓶頸”如先進芯片、精密儀器等方面也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而中國把“王冠上的鉆石”白菜化的能力令美歐不寒而栗。
美國的政治圍堵也在瓦解,澳大利亞和印度“看清形勢”,日韓會繼續震蕩,但基線也越來越向“看清形勢”發展。歐美輿論則面臨“對華認知塌方”的困境,多年的無底線抹黑和歪曲面臨被事實清算的時刻,調門甚至轉向“為什么中國能,我們不能”。
中國反而在愈演愈烈的對抗中逆勢成長,向美國和世界證明了中國崛起的不可阻擋,實際上也在對美國“核繳械”。核武器最有用的時候是在發射架上,這一點對于政治經濟的“核選項”也一樣。
換句話說,美國對臺海已經“沒轍“了。蘭德的提議是要避免美國的“戰略尷尬”,與其說在提議支持“漸進式統一”,不如說在為“體面退出”出謀獻策。
但這不是中國的問題。
臺海問題是中國內政。臺海問題沒有國際化的空間,不存在中美訂立臺海“接觸規則”的問題。中國對臺海的規則一貫清楚:和統為上,“臺獨”必打。
臺海也沒有“存在性威懾”平衡的問題,更不可能有第三方(聯合國或東盟)監督驗證。中國就是要理直氣壯地在臺海建立壓倒優勢。武統是和統的后盾,能迫使對岸認清形勢最好,對岸膽敢妄動則地動山搖伺候。
![]()
1982年5月,鄧小平會見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喬治·布什;3個月后,中美雙方發表《八一七公報》。
在美國避免對臺 “過度軍售”方面,在中美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中,美國就承諾:
1.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最初幾年供應的水平;
2.美國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
3.美國對臺軍售問題經過一段時間最終得到解決。
過去30年來,美國對臺軍售早就大大“過度”了,而且越來越“過度”。中國不可能繼續指望美國信守承諾。甚至可以說,自從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中國對美國最大的認知就是:美國承諾必須要,但美國承諾不可信。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用意之一也在于確保美國“過度軍售”無用,九三閱兵充分展現了中國已經做到。
據臺灣媒體報道,美國軍工新貴安杜里爾公司的創辦人帕爾默·拉奇近日稱,大陸有可能在2027年對臺出手,他反對美國介入戰爭,主張應把臺灣打造成“超多刺豪豬”。這個想法很歹毒。
臺灣地區沒有美國直接軍事介入的話,根本不可能抵擋解放軍的千鈞雷霆,這是早就公認的事實。美國意識到即將“丟失臺灣”,要趁最后的“機會窗口”,能從臺灣榨多少油水就榨多少油水,這是可以預料的。拉奇之流出于政治上的反動,更出于軍火商的貪婪,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要求臺當局將軍費提高到GDP的10%也是同樣的意思,因為增長大頭將用于從美國購買武器。
這里有兩個問題:
1.臺灣滿足不了美國的胃口。
2.美國沒有管用的武器能賣臺灣。
在2026年預算里,臺當局把軍費提高到GDP的3.32%,還允諾在2030年前比照北約標準,達到5%,相當于臺灣公共開支的42%,這在和平時期是不可能持續的。
提高公共開支對GDP的占比貌似可以增加軍費空間。臺灣的公共開支占GDP約19%,提高到美國水平的23%而保持軍費對公共開支的占比不變的話,能把軍費對GDP的占比提高到4%;而要進一步提高到29%以上,才能把軍費提高到GDP的5%。
以色列和日本的公共開支對GDP占比都在39-40%區間。以色列常年處在戰爭或準戰爭狀態,還有美國援助的補貼,只能耗著,也耗得起;日本的債務對GDP占比達到230%以上,利息開支占政府支出24.5%,這還是在超低利率的情況下。德國達到50%,法國更是高達57%,高稅收對德國、法國經濟和社會的拖累誰都看在眼里,沒人想跟著踩坑。
公共開支也與家庭開支一樣。大小家庭都有固定開支,并不完全隨家庭大小成比例增減;小家庭的固定開支占比更大,但大家庭不僅固定開支占比較小,活動開支還可以在開銷優先級有變的時候互相騰挪借用。相較之下,公共設施運作、福利等是政府的固定開支,軍費與基建、科技研發在一起,反而是活動開支。
臺灣要擴大公共開支,就需要極大提高稅收,對臺灣的政治經濟生態是極大沖擊。這樣的財政脆弱性是“國際孤兒”困境不容許的。
美國也不再有“管用”的武器可供“過度軍售”。曾經有一個時期,臺軍熱衷于獲得M1A2T坦克,現在得到了,也發現根本沒用。到M1A2T有機會拉出來的時候,臺島戰爭實際上已經打到短兵相接,都快打得差不多了。那時M1A2T成了解放軍戰轟、武直、遠火、巡飛彈、反坦克導彈搶功的目標,96坦、99坦、100坦都未必撈得上對轟的機會。
臺軍也曾經熱衷于獲得F-35B,以為隱身和先進的武器系統足以重建空中優勢,可以從公路跑道上STOVL出動的能力可以有效避開固定機場跑道易受打擊的問題。然而,殲-20在數量上絕對碾壓臺灣可能獲得F-35B的任何數量,性能更加碾壓,在東海對美國空軍F-35A騎脖圍觀上了。衛星、高空無人機、預警機和導彈、遠火、戰轟確保任何公路跑道最多可能使用一次,絕無第二次。南北六代和六代無殲更加使得F-35B失去意義。
臺軍的潛艇情節也成夾生飯了。這算臺灣“自造”,但作戰系統和武器都來自美國。潛艇深藏水下,攻可以威脅大陸沿海城市,守可以攔截渡海船團。但“海鯤”號的海試不僅延期,三次海試后竟然還未到潛航測試,什么時候交付成了玄學。
![]()
2025年6月17日,臺灣島內首艘自制潛艦“海鯤號”首次海試。
注意,“海鯤”號的海試和交付只是測試基本的水密和航行,離作戰系統測試還差得遠。實際上,作戰系統還沒有交付,現在用“借來”的系統先裝上去,以后等正式產品作戰系統交付時再換回來,屆時是否需要重新測試水密和系統完整性、聯通性就天知道了。其余7艘的建造撥款在“海鯤”號測試完成、交付使用之前無法解凍。但即使不算這些問題,解放軍AIP潛艇的數量和性能上對“海鯤”級的優勢比殲-20相對于F-35B還大,更加先進的大型長航時無人潛航器已經開始服役,使“海鯤”們也失去了意義。
臺灣還想打造“T穹”,以為以色列的“鐵穹”和美國“金穹”技術的手指縫里流出一點,就夠臺灣打造抵御解放軍導彈的“金鐘罩”。
“鐵穹”的挑戰在于必須眼快手快,優勢則在對方發射陣地大體已知,火箭彈的彈道可預測,上升段的速度較慢。“金穹”的挑戰在于來襲彈的速度、高度、彈道復雜度比哈馬斯火箭彈不知道高多少數量級,優勢則在于對方發射陣地大多遠離美國,探測和反應的空間相對充裕。
臺灣的問題更大。大陸離臺灣太近,大陸的幅員太大,解放軍的導彈數量太多、種類太多、技術太先進,近程、遠程齊備。即使美以松手,“鐵穹+金穹”只是起點,而臺灣走不到終點。臺灣既沒有技術,又沒有財力,更沒有幅員,可以研發和部署這樣的“金鐘罩”。不久前透露的“強弓”反導彈暴露出來的技術落后,盡顯臺灣軍工基礎脆弱,根本不可能作為“T穹”的基礎。
以色列攔截伊朗導彈的實戰則表明,美以先進導彈的成功率和彈藥消耗也不可能達到臺海作戰的要求,即使把美國、以色列全部“薩德”“愛國者”“大衛投石索”“箭”式導彈的庫存統統給臺灣都不夠用,且不說管不管用。
臺灣“漢光演習”長期以“境外決戰”為重點,后來改為“灘岸決戰”,現在開始包含“城鎮決戰”。但誰都明白,臺海戰爭沒有“城鎮決戰”,到了這個地步,戰爭已經實質上打完了,“超多刺豪豬“的可能性不存在。
解放軍的實力已經不是鋼鐵長矛,而是噴氣式壓路機了。拉奇之流只是想犧牲臺灣給大陸放血,好為美國創造機會。但現實是,臺灣充其量只是減速帶,還是快壓平的那種。大陸對臺灣的實力差距太大,臺灣被碾平了,大陸只感到路面的一點小顛簸。
臺灣地區想要卸下沉重的軍費負擔,重新專注于發展建設,統一才是最好的機會。統一后,臺灣地區防務由中央負責,即使需要貢獻自己的份額,中國軍費占GDP也只有1.5%。
去過臺灣島的人都知道,普通臺灣民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與標榜的33400美元人均GDP并不相符,臺灣需要補上民生和基礎設施的欠賬,就為此,也不能踩美國“過度軍售”的坑。
![]()
臺灣島內民間團體舉行集會,反對臺當局對美軍購。
蘭德以臺海穩定作為廣義中美合作的基礎,這是有問題的。臺海穩定不足以成為中美更廣泛合作的基礎,因為臺海只是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議題。臺海戰爭可能引向中美戰爭,但臺海和平未必引向中美G2。臺海既不是中美關系的全部,也不是中美關系的癥結所在。中美關系的癥結在于“中國崛起vs美國守成”。
中國崛起的目的是提高中國自己,改善民生,改善中國國際地位,而不是挑戰Pax Americana。崛起的中國太大太強,成為瓷器鋪里的大象,不想重新安排房間,也會在每一次舉手投足間引起房間里的瓷器叮咣亂響,甚至器物倒地。美國作為瓷器鋪的“主人”,必然想要抵制這樣的“喧賓奪主“。
中國的想法是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中國的目標不是取代美國,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但美國的想法就不是中國能決定的了。
中國緩解“生存焦慮”從不指望美國,永遠依靠自己的強大。中國已經初步完成制造業崛起,正在推動科技崛起。中國崛起在本質上是經濟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強大都是以經濟崛起為必要條件的。中國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才是解除中國人“生存焦慮”的根本之路,而不是美國“恩賜”在臺海降溫。
至于臺海漁政、金馬海巡,這些具體的事務級管控交由地方當局就好,根本不需要上升到中美的構架里。
簡單來說,蘭德的四點措施都只有表面上的可行性,實際上都不觸及根本。但要是在客觀上促成美國減少在臺海搞事,促成臺灣的漸進式統一,中國并無必要拒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