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難道“疫情副本”即將重啟?美國再次被冠以“絕命毒師”的稱號,莫非真要借病毒向全球輸出風險?當地時間10月28日,在密西西比州海德堡鎮以北的59號州際公路117英里處,一輛運輸實驗用猴的貨車發生側翻事故,車廂受損后,多只猴子趁亂逃逸至周邊林地。
![]()
事件從一開始就充滿疑點。賈斯珀縣警長辦公室率先發布通告,稱除少數仍在逃外,其余逃脫的猴子已被擊斃,并特別提醒公眾:這些動物具有攻擊傾向,切勿靠近或嘗試接觸。然而當媒體和民眾追問具體逃逸數量時,官方回應卻含糊其辭、前后矛盾。
起初警方宣稱僅有一只猴子未被控制,但到了10月30日又改口承認,實際仍有三只實驗猴下落不明。短短兩天內,“在逃數量”從“1”跳變為“3”,數據反復變動,不禁引發外界對當地應急響應機制專業性的嚴重質疑。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批猴子的特殊身份——它們并非普通野生動物,而是廣泛應用于醫學研究的恒河猴,平均體重約為16磅(約7.7公斤),因其生理結構與人類高度相似,成為神經科學、疫苗測試及傳染病研究中的關鍵實驗對象。
![]()
溯源發現,這批靈長類動物來自新奧爾良杜蘭大學國家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該中心長期作為全美科研機構的重要靈長類動物供應方,承擔著向各大實驗室輸送實驗猴的任務。但令人震驚的是,此次運輸任務的責任主體、目的地以及運輸目的至今無人披露,整個流程如同迷霧籠罩。
緊接著,關于健康風險的說法出現巨大分歧。事發初期,賈斯珀縣執法部門通過社交平臺明確警告:這些逃逸個體可能攜帶包括B型皰疹病毒、丙型肝炎甚至SARS-CoV-2在內的多種病原體,存在潛在公共衛生威脅。
![]()
然而這一說法很快遭到杜蘭大學方面的反駁。校方新聞發言人邁克?斯特雷克公開澄清,雖然這批恒河猴確實由該校研究中心提供,但早已移交其他研究單位,且經檢測確認不具任何傳染性,不會對公眾構成健康危害。
一邊是執法機構高調預警,強調多重病毒感染風險;另一邊則是學術機構堅決否認,堅稱動物安全無虞。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態讓公眾陷入困惑。考慮到恒河猴本身常用于感染性實驗,若曾暴露于病原環境,其逃逸確實可能成為疾病擴散的潛在載體,這種信息沖突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真相?
![]()
事實上,此類事件在美國并非首次上演。早在2024年初,南卡羅來納州耶馬西鎮的一家名為“阿爾法創世紀”的研究設施就因新入職員工操作失誤,未能關閉圍欄門鎖,導致43只雌性幼年恒河猴集體出逃。
據當時通報,這批幼猴體重約3公斤,尚未參與任何實驗程序,體內未接種病原,因此被認為不具備傳播疾病的能力。盡管如此,當地政府仍啟動緊急預案,動用食物誘捕、無人機熱成像追蹤等手段全力搜尋,同時呼吁居民緊閉門窗,發現蹤跡立即報警,避免直接互動。
![]()
回顧這兩次重大逃逸事件:一次是2024年11月的43只幼猴脫籠,另一起便是本次密西西比州至少3只成年猴失蹤。短短一年之內,接連發生大規模實驗動物失控,仿佛上演了一場現實版“越獄風云”。而兩起事故暴露出的問題驚人一致——要么運輸環節監管缺失,要么飼養管理疏忽大意,全是本可避免的基礎性失誤。
這不得不促使人們深入思考:為何美國的生物研究體系頻頻出現這類低級漏洞?早在2023年,多家國際媒體就揭露,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生物實驗室網絡,其中僅在烏克蘭一地就投入超2億美元,建立了近30個前沿生物研究站點,部分項目涉嫌高危病原體操作,甚至被質疑與生物武器研發相關聯。
![]()
尤為引人擔憂的是,這些實驗室周邊區域屢次爆發原因不明的大規模疫情。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馬里蘭州的德特里克堡基地。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曾將其描述為“美國政府最黑暗實驗的核心場所”,該地曾因炭疽泄漏等問題多次被暫停運營,卻始終未對外公開完整實驗記錄。
回看此次密西西比州的事故,運輸信息不透明、逃逸數量反復更改、病毒攜帶狀態說法相悖,種種亂象歸根結底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美國生物實驗管理體系存在系統性缺陷。
![]()
暫且不論使用靈長類動物進行實驗本身的倫理爭議,單就基礎安全管理而言,連最基本的封閉運輸與人員培訓都無法保障,導致數十只實驗動物頻繁逃脫,一旦涉及真正高致病性的毒株載體,后果將難以估量。
必須承認,恒河猴在現代醫學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從艾滋病療法探索到新冠疫苗驗證,許多突破都建立在其身上。正因其與人類基因高度同源,才使得研究成果具備轉化價值。但也正是這一特性,使其一旦攜帶活性病原進入自然生態,極有可能觸發跨物種傳播鏈條。
![]()
截至目前,事故發生已逾數日,那三只未被捕獲的恒河猴仍在密西西比州荒野中游蕩。警方仍未解除公共警示,當地居民依舊生活在不安之中,生怕某天清晨開門便與這些“科學逃犯”狹路相逢。而關于運輸責任方、實驗背景、健康評估等關鍵信息,至今仍無權威說明,真相似乎已被刻意掩蓋。
更應警惕的是,這兩起逃逸事件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倘若美國的生物安全監管持續松懈,未來某一天逃脫的可能不再是未經感染的幼猴,也不是尚存爭議的常規實驗個體,而是經過基因編輯或感染高傳染性病原的特種實驗動物。屆時不僅抓捕難度劇增,更可能誘發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
![]()
歸根結底,實驗動物的安全管控絕非小事,它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共健康與生態環境穩定。一次車禍、一次疏忽,看似偶然,但當類似事件反復上演,便揭示出制度層面的必然漏洞。
希望這次“猴子越獄”事件能真正喚醒美國相關機構的警覺意識,及時修補早已千瘡百孔的管理體系。畢竟,再先進的科研成果,也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安全基石之上,否則所謂的科技進步,終將淪為一場危險的賭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