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家預測恐龍復活有望實現” 這一消息瞬間登上熱搜,成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恐龍 “復活” 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相關科幻影視作品更是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如果有一天恐龍真的能 “復活”,那在技術上究竟該如何實現?又需要多久才能做到?人類在 “復活” 古生物的研究上有哪些進展?“復活” 古生物又有著怎樣的現實科學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究。
1993 年,第一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影片中從琥珀里蚊子身上抽取恐龍血液的特寫鏡頭,在全球數億觀眾心中種下了關于恐龍 “復活” 的奇妙幻想種子。那么,恐龍真的能 “復活” 嗎?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10 月 28 日,在 “中國恐龍:從科研探索到科學教育” 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表示,通過現代生物學技術,未來或許能夠 “制造” 出活著的恐龍。如今,恐龍復原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不僅能較為準確地復原恐龍形狀,對外表的精確復原也有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例如帶羽毛恐龍化石以及體表顏色多彩恐龍的發現,都為精確復原提供了依據。
徐星還提到,“復活” 恐龍是一項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從目前研究成果看,通過 DNA “復活” 恐龍這條路恐怕走不通。但基于現有的恐龍形象和認知,借助現代生物學技術,在未來制造出 “活著” 的恐龍并非天方夜譚。他甚至預測,100 年后或者 200 年后,若看到類似霸王龍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也不足為奇。
![]()
電影《侏羅紀公園》為恐龍 “復活” 構建了一個看似完美的起點:從白堊紀琥珀中提取恐龍 DNA,用青蛙 DNA 填補基因序列空白,最終孵化出恐龍。然而,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一設想并不成立。
雖然 DNA 承載著生命的秘密,但它并非永恒不變。2012 年,科學家精確計算出 DNA 的半衰期,在理想低溫(-5℃)保存條件下,其半衰期為 521 年。也就是說,每過 521 年,樣本中 DNA 的化學鍵就會斷裂一半。按此計算,在 680 萬年后,所有 DNA 堿基對之間的化學鍵將完全斷裂,DNA 徹底消失。而恐龍滅絕于約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遠遠超出了 DNA 有效保存的上限,所以通過尋找 DNA “復活” 恐龍是不可能的。
既然直接克隆不可行,科學家們便將目光轉向 “逆向進化” 或 “基因工程創生” 這條充滿前瞻性與爭議的道路。鳥類作為恐龍的直系后代,從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其基因組中攜帶了大量恐龍祖先的遺傳信息,只不過部分古老基因在演化中被 “關閉” 或 “修改”。
![]()
近年來,CRISPR - Cas9 基因編輯法(被喻為 “基因剪刀”)的出現,讓 “逆向操作” 在理論上成為可能。科學家可以利用這把 “剪刀”,精準定位、剪切和修改生物體內特定基因。著名古生物學家、《侏羅紀公園》科學顧問杰克?霍納就發起了 “恐龍雞” 項目,旨在通過修改雞的胚胎基因,使其展現恐龍特征。徐星也表示,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運用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發育生物學等領域的新技術,或許未來制造出的恐龍雖與遠古恐龍有差異,但在外形和行為上會很相似。
2012 年,俄羅斯科學家從松鼠洞穴中發現 3 萬年前的種子,并成功 “復活” 了一株野花。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喬治?丘奇致力于 “復活” 猛犸象,借助猛犸象滅絕時間短且亞洲象與其相似的特點,他希望將猛犸象的基因植入亞洲象基因組,創造出具有猛犸象特征的 “混血” 大象。
前不久,美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把目標對準了恐狼。研究人員從恐狼化石提取大量 DNA,通過分析發現恐狼與灰狼基因相似度超 99%。他們識別出兩者顯著不同的 80 個基因,選擇其中 20 個與體型和毛色相關的基因進行編輯,植入沒有遺傳物質的狗卵細胞,再植入狗母體,最終獲得 3 只健康幼崽。這些幼崽體型較大,毛色淺且濃密,脖頸處有鬃毛般毛發,與恐狼表型一致。盡管它們并非真正的恐狼,但標志著 “滅絕物種復活” 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復活”古生物的研究正從科幻走進現實,但這一領域也引發了科學倫理與生態安全的廣泛討論。一方面,復活滅絕物種可能幫助人類修復受損生態系統——例如,猛犸象若重返北極苔原,其踩踏行為或能抑制凍土融化,減緩溫室氣體釋放;另一方面,這些“新生物”可能打破現有生態平衡。2016年,哈佛團隊曾模擬顯示,編輯后的“猛犸象-亞洲象雜交種”需要至少8萬頭種群規模才能發揮生態作用,而如此龐大的基因改造動物群體是否可控仍是未知數。
此外,技術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恐狼幼崽雖重現了部分表型,但其行為模式、免疫系統是否與滅絕物種一致尚待驗證。古病毒“復活”實驗更敲響警鐘——2023年法國團隊復活的4.8萬年前病毒仍具感染性,提示人類需建立全球生物安全協議,避免實驗室泄漏風險。正如古生物學家徐星所言:“我們不僅要問‘能不能做’,更要思考‘應不應該做’。”
針對北極地區古生物 “復活” 研究,隨著北極氣溫快速上升,永久凍土層儲存作用削弱,遠古病毒和細菌可能被釋放并 “復活”,已有研究發現其感染人類的痕跡。因此,人類應更好地監測永久凍土融化時潛在病原帶來的風險。
![]()
恐龍復活雖充滿挑戰,但科學家們的探索精神令人欽佩。“復活” 古生物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對于恐龍復活以及 “復活” 古生物,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熱點觀察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