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東京簽署《關鍵礦物和稀土供應保障框架》,美日兩國正式組建對抗中國稀土主導地位的聯盟。
這已是特朗普亞洲之行中達成的第二項稀土合作協議。一周前,美國與澳大利亞簽署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稀土合作協議。
西方聯盟的組建直接針對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上的壓倒性優勢。中國目前控制著全球70%的稀土產量和高達90%的精煉產能。
![]()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已成為從智能手機到F-35戰機所有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中國稀土資源的優勢不僅在于儲量,更在于完整的產業鏈布局。
根據USGS數據,2024年中國稀土儲量為4400萬噸,占全球總儲量的40%,而產量則高達27萬噸,占全球70%。
中國稀土資源最顯著的特征是“北輕南重”的分布格局。
北方以白云鄂博礦為代表,是全球最大的輕稀土資源基地;南方則以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為主,富含鏑、鋱等價值高昂的中重稀土元素。
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使中國成為全球唯一能夠穩定供應全系列稀土元素的國家。
為保護戰略資源,中國對稀土開采實行嚴格的配額管理。2025年,全國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預計將達到26.5萬噸REO,延續穩步增長態勢。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遠不止于資源儲量。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完善的稀土工業體系。
在徐光憲院士提出的“串級萃取理論”和規模化生產推動下,中國將稀土分離成本壓至西方國家的十分之一,純度卻能達到99.9999%。
全球92%的重稀土高純精煉產能集中在中國,這些重稀土元素如鏑、鋱對F-35戰機、愛國者導彈和新能源汽車電機至關重要。
相比之下,美國MP Materials公司雖能實現輕稀土商業化分離,但重稀土精煉仍近乎空白。
中國稀土產業已從“無序開采”轉變為國家主導的集約化體系。
通過整合至以北方稀土、中國稀土集團為核心的“六大集團”,中國對稀土供應鏈的控制力不斷增強。
![]()
面對中國的稀土主導地位,美國正積極組建國際聯盟以求突破。
美日新簽署的框架協議涵蓋從采礦、分離到加工的整個供應鏈,計劃通過聯合投資、技術共享和政策協調來構建“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鏈。
該協議計劃在六個月內制定具體財務支持措施,并在180天內召開雙邊礦產投資部長級會議。
美國還拉攏澳大利亞和日本,計劃在西澳大利亞建設一座年產能為100公噸的鎵精煉廠。
三國合作模式很明確:利用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日本的提煉技術和美國的資金與國防訂單,承諾以高達中國目前出口價格2倍的保底價格托底。
日本早在2010年就領略過中國的稀土斷供之苦,這些年在稀土回收技術和分離技術方面儲備了不少技術,成為歐美澳發展稀土產業必不可少的技術合作方。
盡管西方聯盟雄心勃勃,但專家普遍認為他們很難在短期內撼動中國的稀土霸主地位。
技術壁壘是西方面臨的首要挑戰。日本雖有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在稀土層面仍與中國有較大差距。
美澳仍沿用傳統的高耗能萃取法,純度最高只有4N級,而中國的串級萃取技術純度可達99.9999%(6N級)。
設備與材料依賴同樣制約西方。即使美日澳建成精煉廠,離心萃取槽、焙燒窯等關鍵設備很可能還得從中國進口,萃取劑、耐腐蝕材料這些輔料離了中國也不行。
中國2025年實施的新規明確規定:凡使用中國技術、設備或含0.1%以上中國稀土的境外產品,再出口需經中方審批。
這意味著,即使美日澳建成精煉廠,只要其設備依賴中國供應,仍將受制于中國的出口管制。
![]()
成本差距是另一大障礙。中國稀土分離成本僅西方十分之一的優勢,使得西方即使投入數百億美元,其產品在價格上也難以與中國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