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1年,200多名烏克蘭專家拒絕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高薪誘惑,反而來到了當時正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
之后的幾十年里,他們遠離故土,在中國的軍工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20年過去了,他們怎么樣?還生活在中國嗎?
![]()
中烏的雙向奔赴
1991年,蘇聯解體后,烏克蘭作為蘇聯的重工業支柱,繼承了3500多家軍工企業和300多萬從業人員,包括未完工的航母和2000多項尖端技術專利。
那時候烏克蘭是個名副其實的“香餑餑”,西方不少國家都盯上了烏克蘭手里的技術和尖端技術人才,包括美國,都向烏克蘭這批科學家拋出了橄欖枝。
![]()
當時的烏克蘭最缺的就是橄欖枝和錢,因為他們當時的日子實在太慘了。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本可以憑著天然的地理和軍事優勢,有著不錯的發展。
但當時克拉夫丘克上臺后,他做出的一系列錯誤決策非但沒讓烏克蘭發展起來,反而讓烏克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
![]()
當時的烏克蘭通貨膨脹率一度飆升到10000%以上,本國貨幣系統徹底崩潰,民眾手里的錢都變成了廢紙。
伴隨著大批工廠倒閉,曾經那些科學家們都走上街頭,靠開出租車和體力勞動填飽肚子,其中就有烏克蘭的“航母之父”:巴比奇。
![]()
他是前蘇聯最杰出的航母設計師之一,主導參與了前蘇聯許多航母的建造,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瓦良格號航母,就有他的參與。
但就是這么一位國寶級的科學家,在蘇聯解體后他也淪為了無業人士,最終轉向文學創作工作,可見當時的烏克蘭經濟差到什么地步。
![]()
而當時我國其實也不好過,蘇聯倒下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技術封鎖,我國大批人才都不能回國發展,這導致我國在軍工國防領域進展緩慢,舉步維艱。
我國缺軍工人才,而烏克蘭的尖端人才們缺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就這么一拍即合,我國立馬開啟“雙引工程”,邀請烏克蘭專家來我國援建,而我國開出的條件,也足夠有誠意。
![]()
面對西方和中國的雙重橄欖枝,一部分烏克蘭科學家選擇了西方,而有200多名科學家卻懷著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毅然地選擇了中國。因為他們知道,前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等西方國家脫不開干系,比起選擇美國,他們還是更愿意相信中國。
![]()
為了打動這些烏克蘭專家,我國外交部和國防科齊齊行動,簡單粗暴的把優渥條件擺在了這些烏克蘭專家面前:基本工資比本地高20倍,高達500美元;來了就給分配房子,看病全免費;子女還給分配專門的學校,解決孩子教育問題。
![]()
而真正打動他們的,是我國的貼心。擔心他們不適應,我國直接在西安和東北等重工業基地仿照前蘇聯的建筑風格,建了一個“烏克蘭專家村”。
對于身份問題,他們也不用擔心。我國不強迫他們放棄烏克蘭國籍,不限制他們的自由,而他們的配偶也給分配工作,來了就能安排翻譯類工作。
![]()
當第一批烏克蘭專家住進西安的“專家村”后,他們驚呆了。在中國,他們卻住上了前蘇聯樣式的住房,小到鍋碗瓢盆,大到家具軟裝,都是他們熟悉的風格。
感受到中國的用心,這些烏克蘭科學家們下定決心,一定要在中國大干一場,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奉獻給中國,幫助中國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
![]()
齊心協力,突破技術封鎖
但專家到位還不夠,當時我國的航天和軍工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不止缺硬件材料,還缺基礎的方法和理論。
這些專家來到中國后,直接開始拿著圖紙從原理講起,后來這些專家講的航空核心技術理論,都直接用在了L-15教練機等航空戰斗機身上。
![]()
理論知識教完后,就要開始上手教核心技術了。這些烏克蘭專家們極其注意細節,開工前要復盤所有的參數,施工時圖紙的標注精確到毫米,驗收前還要經過多次動力測試。
為了讓中方將這些技術吃透,讓徒弟變成“師傅”,烏克蘭的這些專家們即使下班了,還要去宿舍檢查驗收中方這些技術員白天學習的成果。
![]()
在烏克蘭專家的精心教導下,我國花費五年時間,成功獨自做出一輛完整的AI-222發動機樣機。幾年后,他們又嚴格按照烏克蘭專家口述的經驗,結合自己學習的理論,成功造出了第一架國產殲-15。
![]()
而停在大連的那座瓦格良號,在烏克蘭專家來之前只是個空殼,他們來之后直接引入原蘇聯DN80燃氣輪機技術,讓這艘航母“起死回生”了。
除了能造航母,烏克蘭專家還特別會造船。我國當初進駐南極中山站的科考船“雪龍號”,就是這些烏克蘭專家設計建造的。
![]()
可以說,烏克蘭這些專家們不僅為我國帶來了航母等“國之重器”,還教給了我們航空、軍工領域的核心技術,他們幫助中國發展了2000多個軍工項目,推動了中國軍工領域質的飛躍,還讓我們擁有了獨自造艦的本事。
如今看到中國強大起來,這批烏克蘭專家們心里無比欣慰,但他們技術教完了,人也老了,如今他們都過得怎么樣?
![]()
烏克蘭專家現狀
其實2024年的時候,中國科學院有統計過這些人的歸屬情況,他們這200人大部分如今都還留在中國,68個人都拿到了中國護照,不少人都拿了永居證,在中國安家了。
![]()
而當初那個“專家村”也沒拆,而是變成了老年社區。如果你現在走到西安航空技術園區附近,就能看到一群白發蒼蒼的外國人在這里講著俄語,吃著紅菜湯,他們就是當初那批來華的烏克蘭科學家們。
![]()
而他們的子女大部分都在中國長大,接受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他們能說中俄烏三國語言,不少都成績優異,考入了我國的雙一流大學,還有許多跑到了國外名校留學。
他們大部分都走了父輩的“老路”,繼續留在中國,到中國的各個研究所工作,繼續中烏科研合作,現在全國各地都能見到中烏科研所,里面不少人都是這些“烏二代”。
![]()
對于那些退休的烏克蘭專家們,我們現在給他們的待遇依舊沒有縮水。他們住的高級養老社區,都是國家免費贈予的,生活醫療上他們也不用操心,養老有退休金和保險,醫療有醫療津貼和醫保政策,這些福利都是實實在在的。
![]()
對于烏克蘭專家們的高待遇,沒有人眼紅,因為這都是他們應得的。就憑他們在我們國家最需要技術的時候,堅定選擇了中國,為我們國家的軍工事業奉獻了一生,給他們再高的待遇都不為過。
這項持續20多年的中烏合作項目,如今也變成了一段佳話,或許技術專家有國界,但技術永遠無國界。
信息來源
1.騰訊網:200多名烏克蘭專家來華建設,如今待遇怎么樣?
![]()
2.搜狐網:30年前,200名烏克蘭軍工專家“投奔”中國,如今他們如何了
![]()
3.網易網:91年蘇聯解體后,200名烏克蘭專家來華加入中國國籍,這是為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