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農化市場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產能過剩帶來的行業“內卷”陣痛,一邊是政策調控與需求升級催生的結構性機遇。2025年作為“正風治卷”行動的開局之年,市場格局正在發生看得見的變化。今天我們就用最新數據拆解行業現狀,看懂未來3年的增長邏輯。
一、核心現狀:內卷與轉型的雙重博弈。1.整體格局:低集中度下的盈利承壓與邊際回暖。
中國農化行業“大而不強”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曾被認為約3000億元規模的中國農化市場,在2025年迎來數據更新——全年市場規模已攀升至6337.04億元,成為全球農化市場的重要增長極。但規模擴張背后,行業“小散弱”的痛點仍未緩解:全國約1800家農藥生產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800多家,多數中小企業仍在低水平競爭中掙扎,年銷售額均不足2000萬元。
盈利端則呈現“觸底回升”的信號:2024年行業平均利潤率降至5.7%的歷史低點后,2025年一季度農藥子行業歸母凈利潤同比改善63.72%,上半年凈利潤增幅更是飆升至120.54%,顯示行業盈利能力正從底部逐步修復。
![]()
此圖來自即夢AI
2.政策監管:“打假治卷”進入實戰階段。
2025年7月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啟動的“正風治卷”三年行動,已在短短3個月內顯現成效。10月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農資打假結果顯示,182批次抽檢農藥中4批次不合格,涉及河北、河南等四省企業,相關產品已被依法查處,涉嫌犯罪的已移送公安機關。這只是全國整治的一個縮影,隱性添加、低價傾銷等亂象正在被重拳打擊。
更長遠的規范機制也在醞釀:農業農村部修訂的《農藥登記管理辦法》將于2026年推行“一證一品同標”新規,同時《到2025年化學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已落地實施,湖北等地對經濟作物“三新”示范給予最高400元/畝的補助,引導行業向綠色轉型。
3.品類趨勢:除草劑領跑,生物農藥成新勢力。
農化產品結構正在發生顯著分化,不同品類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
除草劑:成為絕對增長引擎。受東北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0%-30%的政策驅動,大豆田除草劑需求激增,帶動2025年中國生物除草劑市場規模達到51.76億元,全球市場增速更是高達17.34%。
殺菌劑:價值增長明星。在作物“提質增效”需求推動下,高端殺菌劑銷量持續攀升,尤其在經濟作物種植區備受青睞。
生物農藥:從小眾到主流。政策補貼與環保需求雙重加持下,生物農藥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部分細分領域增速突破20%,成為行業最具想象力的賽道。
4.區域重心:南北市場呈現“差異化競爭”。
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正推動農化市場重心發生轉移:
東北與黃淮海地區:玉米、小麥主產區疊加大豆擴種紅利,成為除草劑、復合肥的核心戰場,2025年上半年復合肥子行業營收同比增幅達25.84%,競爭白熱化。
南方地區:水稻面積縮減倒逼市場轉型,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帶動特種殺菌劑、生物農藥需求爆發,高附加值產品占比顯著高于北方市場。
5.企業突圍:研發與出海雙線作戰。
面對行業洗牌,企業紛紛走出“價格戰”誤區,轉向差異化競爭:
研發創新:頭部企業加速從“賣產品”到“賣方案”轉型。新和成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63.46%,核心動力就是高端農化產品的技術突破。
出海求生:我國65%的農藥產量用于出口,出海已成常態。金正大攜生物基緩控釋肥技術亮相FAO全球展會,該技術可減少30%化肥用量、提升15%-20%單產,已在荷蘭建廠、東南亞布局,成為中國農化技術“走出去”的標桿。
二、未來展望:3大風口撐起行業新增長。1.景氣回升:2027年或迎關鍵拐點。
當前多數農藥產品價格處于歷史底部區間,隨著“正風治卷”淘汰不合規產能,行業供需結構將持續優化。結合2025年一季度以來的盈利回暖態勢,機構預測2027年有望成為行業景氣度回升的關鍵節點,頭部企業將率先受益于集中度提升。
2.綠色精準:農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消費端對農產品安全的要求,正在倒逼產業鏈升級: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成為剛需,植保無人機、智能施藥裝備加速普及。金正大的生物基緩控釋肥技術獲得全球認可,印證了“綠色技術=市場競爭力”的行業邏輯,這類環保型產品將占據未來市場的半壁江山。
3.頭部崛起:強者恒強的時代來臨
政策門檻與研發成本的提升,正在加速行業分化。2025年上半年,農化制品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4.66%,其中頭部上市公司凈利潤增幅普遍超過50%。擁有技術、合規與渠道優勢的企業,將在整合中持續擴大市場份額,行業“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
結語:在洗牌中尋找確定性機會!
中國農化市場的“內卷期”,本質上是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陣痛。對于企業而言,綠色技術的研發深度、國際市場的開拓廣度、綜合服務的專業度,將決定其能否在2027年的景氣回升中搶占先機。
你所在的地區,農化產品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察!
![]()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來源:綜合整理自展鵬農業科技
數 據來源: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中銀證券、新華財經、搜狐網等公開報告
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處理。
電話:0311-89183396
編輯/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