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主持界的“西北力量”,甘肅籍主持人絕對是繞不開的存在。李修平、水均益、朱軍、張騰岳……這些閃耀在熒幕的名字,清一色帶著甘肅印記。一座西北省份,為何能持續走出頂尖主持人?
一、央視熒幕上的 “甘肅力量”,藏不住的耀眼
1、首先我們來看看央視哪些主持人是蘭州的?
![]()
朱軍,甘肅蘭州人,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主持人。
![]()
李修平,甘肅蘭州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
![]()
水均益,甘肅蘭州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記者、主持人。
![]()
張莉,甘肅蘭州人,央視《軍事天地》主持人。
![]()
孟盛楠,甘肅蘭州人,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
![]()
張騰岳,甘肅蘭州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
2、再看看非蘭州籍的甘肅主持人:
![]()
裴新華,甘肅天水人, 中央電視臺CCTV-1 《天氣預報》主持人 。
![]()
和佳,甘肅天水人,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法治在線》《午夜新聞》 等欄目主持人。
![]()
馬斌,甘肅武威人,中央電視臺《前沿》《第一時間》欄目主持人。
![]()
馬光遠,甘肅靜寧人,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
![]()
郭霽紅,甘肅天水人,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副導演、《中國旅游》欄目主持人。
![]()
耿薩,甘肅隴南文縣人,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 《新聞30分》主持人。
二、移民基因,造就 “天然語言沃土”
很多人疑惑,蘭州既不是一線城市,也不是語言類院校的聚集地,為何能成為主持人的 “高產搖籃”?核心密碼,正是這座城市獨特的移民文化。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發出 “建設大西北” 的號召,一場規模空前的移民浪潮席卷蘭州。彼時,這座只有 40 萬人口的城市,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迎來了來自東北、上海、天津等全國各地的 10 多萬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建設者。他們懷揣著理想與熱血奔赴西北,與此同時,國家還從上海搬遷了多家工商企業入駐蘭州,為這座城市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
這些支邊建設者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更徹底改變了蘭州的語言生態。五湖四海的人們聚在一起,方言不通成為交流的最大障礙,于是普通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 “通用語言”。為了更好地溝通協作,蘭州本地人也逐漸放棄了本地方言,開始學說普通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淀與傳承,普通話已經深深融入蘭州的城市肌理,成為了市民日常交流的 “默認選項”,還形成了獨具特色、語音標準的 “京蘭腔”。從小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長大,蘭州人幾乎不受方言的干擾,普通話發音標準、表達流暢,這為他們日后從事主持行業,埋下了最珍貴的 “先天伏筆”。
三、文化碰撞 + 個人奮斗,成就 “名嘴搖籃”
如果說普通話環境是蘭州主持人的 “敲門磚”,那移民文化帶來的多元融合,就是他們的 “底氣所在”。來自不同地域的建設者,帶來了各自獨特的文化、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在蘭州這座城市里,南北文化相互碰撞、東西思想深度交融,不僅培養了當地人開放、包容的性格,更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表達技巧。這種從小浸潤在多元文化中的成長經歷,讓蘭州人自帶 “會說話、善表達” 的特質,為從事主持行業積累了寶貴的軟實力。
![]()
當然,成功從來不是偶然。央視主持人的光環背后,離不開他們日復一日的努力與積累:日復一日的語音訓練、對專業知識的深耕細作、面對鏡頭的反復打磨,這些都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但不可否認的是,蘭州獨特的成長環境,無疑是他們成功路上重要的 “助推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將重點企業、尤其是軍工企業紛紛布局在蘭州,進一步加速了移民的聚集,也鞏固了普通話的普及程度,讓 “語言優勢” 成為這座城市的獨特標簽。
![]()
編后語:
從黃河岸邊的街巷里弄,到央視的璀璨熒幕,蘭州用一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移民故事,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主持人。這座被移民文化浸潤的西北城市,用最樸實的語言基因和包容的文化底蘊,書寫著 “西北名嘴搖籃” 的傳奇,也讓更多人看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風景,更在于它沉淀下來的文化力量,以及由這份力量滋養出的無數精彩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