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技術普惠引發的消費變革,正重塑耳機市場的競爭格局。
新眸原創·作者 | 冠城
過去三年,AI耳機市場經歷了從概念到規模化的急劇轉變。
根據洛圖科技最新報告,2025年上半年中國AI耳機線上市場500元以下產品銷量占比已飆升至60.1%,其中0-300元價格段更是以45.5%的市占率成為絕對主流。
回溯耳機行業演進,從有線到無線TWS,從被動發聲到主動降噪,過去十年的革新始終圍繞“音頻體驗優化”展開。而AI技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邊界——耳機不再是單純的“聲音傳遞工具”,而是進化為集語音識別、實時翻譯、智能交互、場景感知于一體的“可穿戴智能終端”。
市場的另一面,是日趨激烈的紅海競爭。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內AI耳機市場新增產品型號156款,較2023年同期增長263%,其中近七成定價集中在500元以下區間。價格戰已然白熱化:塞納S8S首發價499元,小米Buds 5 Pro大促期間直降至399元,部分中小品牌甚至推出199元的“AI耳機”,將利潤壓縮至個位數。
在這場混戰中,“定義市場”成為破局關鍵。塞那憑借高性價比策略和線上渠道優勢,快速搶占大眾市場;華為則依托技術積淀和品牌影響力,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科大訊飛旗下未來智能則深耕辦公會議場景,通過AI會議錄音這一垂直需求切入市場。
市場分化背后是技術門檻的降低和成本的優化。軟件層面,大模型云端API調用費用持續下降,使廠商能為入門級產品嵌入語音助手、實時翻譯等核心AI功能。硬件層面,國產中低端AIoT芯片性能提升,傳感器、麥克風陣列等元器件規模化生產攤薄了邊際成本。
但在熱鬧的銷量數據背后,核心問題浮出水面:到底是誰在為AI耳機買單?
01
AI耳機,誰在買單?
在社交媒體上,AI耳機的用戶評價呈現兩極化。一位小紅書用戶分享:“作為跨境商務人士,AI翻譯耳機幾乎成了我的剛需,省去了攜帶專業翻譯設備的麻煩。”
但也有用戶吐槽:“買來的AI耳機大部分功能都用不上,最后只是當作普通藍牙耳機使用。”
從行業演進視角回望,近3年AI耳機的發展呈現“啟蒙-迭代-爆發”三大階段,每個階段的主導者、產品邏輯與買單者畫像都在動態演變。這一過程既是技術降本的過程,也是市場從“功能試探”到“需求精準匹配”的進化史,而各家企業的差異化打法,直接決定了其核心買單群體的歸屬。
華為的核心策略是“生態綁定”,依托HarmonyOS實現多設備協同,其買單者主要是華為手機、平板、筆記本用戶,這類用戶注重跨場景體驗的流暢性,愿意為“摘下耳機自動切換音頻”“會議記錄同步至電腦”等生態功能支付溢價;科大訊飛堅持“技術深耕”,聚焦商務與學習場景,買單者中企業白領與教師群體占比較高。
塞納的打法是“性價比+形態創新”,以耳夾式設計解決佩戴痛點,500元以下定價覆蓋大眾市場,買單者以學生黨與運動愛好者為主。其S8S型號單耳僅重4.5g,采用軟硅膠C形設計,實現“佩戴無感”,配合長續航與多語言翻譯功能,弱化了復雜的生態協同,強化基礎AI體驗與佩戴舒適度。
反觀字節跳動,主打“內容協同”,依托抖音、今日頭條的內容生態,其Ola Friend AI耳機支持離線翻譯、AI語音助手、播客摘要生成,核心亮點是與抖音的內容聯動,用戶可通過語音指令點播視頻、生成文章摘要。
總的來講,AI耳機的買單者變遷本質是“技術普惠”與“場景細分”的雙重作用。這場市場爭奪的本質,已經從“誰能做出更智能的耳機”演變為“誰能找到真正需要AI功能的人”。
言外之意,買單者的需求正在從“功能堆砌”轉向“精準解決痛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是對特定場景的深度理解,而非單純的技術參數比拼。
02
智商稅,還是真剛需?
從2023年的概念萌芽,到2024年的功能探索,再到2025年的市場分化,這個新興品類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傳統消費電子品類需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走完的演化路徑。
和很多AI產品類似,AI耳機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也伴隨著“智商稅”的爭議。有人認為其AI功能華而不實,本質是傳統耳機的“換殼營銷”;也有人將其視為提升效率的剛需工具,愿意為核心功能買單。要解答這一難題,需從產品競爭格局、功能差異與用戶真實反饋中尋找答案——真正的剛需,永遠是“功能與場景的精準匹配”。
就目前AI耳機市場已形成的競爭梯隊來講,第一梯隊是華為、科大訊飛,主打中高端市場,定價800-2000元;第二梯隊是小米、塞納、字節跳動,聚焦中端與入門級市場,定價300-800元;第三梯隊是眾多中小品牌,主打極致性價比,定價300元以下。各家主力產品的功能與參數布局差異顯著,直接決定了其市場定位與用戶認可度。
據《新眸》不完全統計,那些被吐槽“智商稅”的產品,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AI功能華而不實,如支持“AI健身指導”“星座占卜”等非核心功能,卻在翻譯、轉寫等關鍵功能上表現拉胯,某小眾品牌AI耳機因“翻譯準確率不足80%”被投訴;二是體驗不佳,如語音喚醒不靈敏、轉寫延遲高,某產品因“喚醒需喊3次以上”、“翻譯延遲達5秒”被用戶吐槽“不如手機APP”;三是定價虛高,中小品牌的產品在硬件配置與AI功能上與頭部品牌差距明顯,卻定價超800元,缺乏性價比支撐。
Canalys分析師指出,AI耳機的剛需屬性已得到市場驗證,2025年全球出貨量有望突破1億副,關鍵在于廠商能否找準目標用戶的核心痛點,避免功能堆砌與同質化競爭。對于消費者而言,判斷是否值得買單的標準很簡單:這款AI耳機是否能解決你某個高頻場景的核心需求,且體驗優于其他替代產品。
03
風口下的新變局
就目前來看,市場的“內卷”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產品同質化、價格戰升級、功能堆砌嚴重。產品同質化方面,近七成新增產品的核心功能集中在“翻譯+轉寫+降噪”,差異僅在于支持的語言種類與轉寫準確率,中小品牌更是直接模仿頭部產品的設計與功能,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AI耳機市場將迎來“分化與洗牌”的關鍵期。
業內人士告訴《新眸》,“分化與升級”是兩大關鍵趨勢,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產品將向“高端專業化、中端場景化、低端標準化”方向發展,技術突破與場景深耕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具體來講,高端市場將聚焦“專業場景深度升級”,核心競爭力從“功能多”轉向“體驗精”。科大訊飛、華為等頭部品牌將持續深耕商務、醫療、教育等專業場景,通過技術迭代提升核心功能的精準度與穩定性。
中端市場將主打“場景化細分”,廠商將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核心需求打造差異化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例如,針對運動人群推出支持健康監測(心率、血氧、運動軌跡分析)的AI耳機;針對老年群體推出支持方言識別、語音大字播報的產品;針對旅游愛好者推出支持離線多語種翻譯、景點講解的設備。
至于低端市場,將走向“標準化與普惠化”,產品聚焦核心AI功能(基礎翻譯、語音轉寫、AI降噪),價格下探至300元以下,成為大眾消費品。這一市場的競爭焦點將是供應鏈效率與成本控制,中小品牌若能在供應鏈上形成優勢,仍有生存空間。
AI耳機的故事,本質上是智能終端普惠化的縮影。
從少數人的嘗鮮工具到大眾的日常消費品,從功能堆砌到場景深耕,這場革命仍在繼續。未來,當AI耳機能夠真正理解用戶意圖,無縫融入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場景,它將不再是“耳機”,而是成為人體感官的延伸,成為人與數字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而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市場的每一次洗牌、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為這個未來鋪路。
本文系新眸原創,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和職位。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