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榆林市榆陽區的魚河鎮,昔日泛著白堿、踩上去咯吱作響的荒灘,如今已被連片稻浪覆蓋,畝產水稻突破500公斤,這一生動的轉變,正是我國鹽堿地治理成效的縮影。
近年來,國家層面積極推動我國鹽堿地治理,提質增產,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供給。2025年中央一文件強調,穩步推進鹽堿地治理改造,確保糧食穩產穩豐,既要吃飽,也要吃好。這一國家戰略,促使中國不斷科技創新,大力提升糧食產量和米飯口感,推動米食品質高質量發展。
鹽堿地攻堅突破,從“不毛地”蛻變成豐饒“糧倉”
鹽堿地治理,不僅是國家擴大耕種面積的重要戰略,更關乎著民生溫飽。據了解,我國鹽堿地達15億畝,其中具備開發利用潛力的約為5億畝。長期以來,由于鹽堿地土壤含鹽量高、農作物難生長,被視為制約糧食增產難啃的“硬骨頭”。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在科研人員、農業勞動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國構建起“水利+化學+生物等綜合性治理改良技術體系,讓鹽堿地逐漸從“農業荒漠”變成“豐饒糧倉”。
從環渤海的海水稻試驗田到西北的鹽堿地改良區,治理后的土地不斷刷新產量紀錄。科技賦能下,也讓越來越多的鹽堿地重煥生機,為國家糧食安全筑牢根基。
科技創新,讓國人吃上香甜好米飯
鹽堿地治理,是為了增加糧食儲備,讓國民能吃得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而美的電飯煲的科技創新,是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對米飯口感的高品質追求,讓老百姓吃得好。
然而,我國不同地域水土條件不同,米種多樣,人們對米飯的口感需求不一,為了煮出更符合中國人口味的香甜好米飯,美的研發團隊,歷經15年研究,橫跨超15000公里,實地采集了1000多種大米,對每種大米進行1000次以上的烹飪研究,繪制出行業首張“中國大米地圖”,并建立“一米一曲線”更適合中國大米的烹飪系統,讓國民都能煮出香甜好米飯。以美的花瓣Pro電飯煲為例,憑借花瓣2.0IH加熱技術、負離子鮮氧風環、純鈦0涂層等科技創新,實現360°全包裹加熱和微氣泡持續沸騰,激發天然米香,讓米飯晶瑩軟糯、蓬松飽滿,不僅適配鹽堿地大米,更覆蓋全國不同產地的米種,讓中國人都能吃上更香甜的米飯,彰顯 “中國智造” 的民生溫度。
![]()
從鹽堿地荒漠攻堅改良變豐饒稻田,到美的電飯煲技術突破,實現不同米種,也能煮出香甜好米飯,中國糧食領域的破局者以科技創新賦能,讓國民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躍遷,不僅讓 14 億人飯碗更穩,更讓 “吃得好” 成為生活日常。期待未來,中國在大米品質和米飯口感不斷突破,持續續寫國民米食品質生活新篇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