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則由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的消息再次將中荷之間的半導體爭端推上風口浪尖。荷蘭政府竟然放話,要讓一家本土企業“接手”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Nexperia)。這個說法一出,外界震驚不已——這不是明目張膽地“接管”中國企業嗎?
這場風波的起源,是一個月前荷蘭政府突然宣布凍結安世半導體的產業資產和知識產權,并強行托管公司全部股份。荷蘭政府不僅沒有收手,反而找到“中間人”繼續推進所謂的“本土化運營”。荷蘭政府真的有把握掌控這家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業務嗎?中方又會如何應對這場持續升級的博弈?
![]()
事情得從今年6月說起。當時,美國方面將中國的聞泰科技列入重點關注名單,理由是“技術安全風險”。緊接著,荷蘭政府就配合美國對聞泰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展開調查,稱其有“將技術轉出歐洲的風險”。其實,安世早在2018年就是中國企業全資收購的子公司,不存在什么“外資控制”問題。
荷蘭政府的真實意圖很快被揭穿——美國施壓要撤換安世的中國籍CEO,否則就封鎖出口豁免。荷蘭政府不僅照做,還在10月底之前,趕在大選前夜,凍結安世資產、托管股份、任命外籍董事,企圖徹底掌控這家中企的歐洲總部。
![]()
面對這樣的挑釁,中方立刻反擊。安世中國區發布公告,宣布總部指令在中國境內不具備法律效力,企業依法獨立運行。中國商務部也迅速出臺出口管制措施,切斷安世歐洲總部與中國核心產能的聯系。
這一步讓荷蘭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原本以為控制了安世的總部就能掌握企業命脈,卻沒想到,安世約80%的產能都在中國,封裝測試、后端制造、客戶交付全都依賴中國工廠。
![]()
歐洲各大車企也開始慌了。沃爾沃、大眾等主流廠商警告,如果安世芯片斷供,他們的歐洲工廠將面臨停產風險。更嚴重的是,稀土出口管制的連鎖反應也開始顯現,讓歐美汽車行業雪上加霜。
面對危機,歐盟高層連夜展開磋商。中國商務部長與荷蘭經濟大臣、歐盟貿易專員多次通話,希望推動局勢緩和。但歐方提出的所謂“臨時方案”竟要求中方先恢復供應、再慢慢協商,完全是本末倒置。
![]()
中方明確回應:不接受任何在非法行為基礎上提出的議案。荷蘭政府必須先撤銷托管、歸還企業治理權,才有談判的可能。
荷蘭方面見強硬無效,又換了個姿態。10月28日,《金融時報》報道稱,荷蘭政府打算讓一家新成立的本土企業“接手”安世半導體,試圖繞過中方控制,繼續運營歐洲業務。
![]()
這一做法再次引起中方警覺。聞泰科技發言人直言:任何試圖接手安世的荷蘭企業都將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客戶不會追隨新公司。安世的商業模式是全球化協作的典范,前段生產在歐洲完成,后端80%的芯片封裝測試在中國。如果沒有中國的配合,歐洲總部根本無法交付成品。
客戶也不是傻子。與安世簽訂的都是長期合同,而且對中國的供應鏈質量早已建立信任,不會輕易更換合作方。更何況,安世中國區早已宣布獨立運行,客戶資源、技術人員、生產設備全掌握在中方手里。
![]()
荷蘭方面的算盤打得精,卻忽視了現實。中方的反制已經讓他們“搶”到的只是一間空辦公室,沒有產業鏈、沒有產能、沒有客戶,所謂的“接收”計劃不過是空中樓閣。
更讓人意外的是,荷蘭政府的這場操作還影響到了拉美地區。巴西政府近日發出警告,稱安世芯片斷供已經波及巴西汽車制造業,如果再不解決,將引發全球供應危機。
巴西工業部長甚至親自出面,與中方洽談合作,希望繞過歐洲直接從中國獲得穩定的芯片供應。巴西全國機動車輛制造商協會也表示,安世中國才是他們唯一信任的合作伙伴。
![]()
這讓荷蘭的處境更加尷尬。不僅沒能掌控安世,反而暴露了產業鏈的依賴、國家政策的短視、以及背后對美國的過度依賴。更諷刺的是,荷蘭政府一邊凍結企業,一邊還想與中方“化解僵局”,這種“按著你頭談合作”的方式,只會讓人更加反感。
歐洲內部也開始出現不同聲音。有分析指出,荷蘭此舉將嚴重損害其“法治、開放、創新”的國家形象,還可能引發外資對荷蘭的信任危機。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提高對荷投資風險評估,貸款利率也在上漲。一旦資本外逃,不僅是安世事件,整個荷蘭的半導體產業都將受到波及。
![]()
有業內人士評論說,這是一場“本不該發生的風波”。安世與聞泰的合作原本是中歐產業協作的典范,結果卻被政治干預搞得一地雞毛。中方態度始終明確:尊重契約精神,遵守市場規則,合作才能長久。而荷蘭若一意孤行,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被動。
荷蘭政府眼下正處于看守內閣階段,大選在即,部分官員可能想在離任前“交作業”。但這樣的“臨時強硬”只會讓新政府更加棘手,問題越拖越難收拾。
![]()
從安世事件可以看出,中荷之間的信任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短期內,很難再恢復原有的合作基礎。更重要的是,這一事件向全球釋放了一個危險信號——政治干預商業,后果不堪設想。
中方下一步會如何應對,全球都在關注。更多的對等反制措施正在醞釀中,涉及投資審查、市場準入、技術許可等多個層面。安世事件不是個例,它反映的是中歐之間更深層次的博弈。在全球產業鏈高度一體化的今天,誰動規則,誰就要為后果買單。
![]()
荷蘭的算盤打得響,但終究是“空殼”一場。中方不是不講理,而是對等回應,誰先越線,誰就得付出代價。半導體不是誰說接收就能接收的,中企的實力和底氣,決定了主動權始終在中國手里。
信息來源:
[1]聞泰科技:荷蘭想讓本國企業接手,但沒用,客戶不會追隨 觀察者網
[2]“強制”接管中資芯片企業,荷蘭急辯:不是美國讓干的,純屬巧合 觀察者網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