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崛起的這么迅速與全面,一代人就出現了這樣的奇跡!”
曾幾何時,在西方媒體的鏡頭之下,中國總是與落后為伴。
這里的人吃不飽飯,穿不暖衣,人人沒有素質腦袋中更沒有知識,但現在再看,一切都變了!
![]()
“中國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世界,他們無需再向世界證明什么!”
這是今年10月21日英國媒體BBC發表的文章中的一句話,其中還列舉了很多的案例。
![]()
“人工智能的未來是開源的,而且是屬于中國的!”
這是卡塔爾的半島電視臺在今年7月9日新聞報道中的原話。
![]()
如今在各大西方媒體的筆下,甚至是一直將中國視為敵人的美國媒體筆下,都對中國的發展充滿贊譽。
當然,他們的轉變不是吹噓也不是謙虛,中國這幾年的發展可以說是有目共睹。
這不,就在10月30日好消息再次傳來,神舟二十一號即將要發射了!
![]()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人民日報】【觀察者網】【央視新聞】【環球時報】【CGTN】(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1.從神舟飛天到產業突圍:中國發展寫下時代答卷
直到現在再提起中國航天事業,無數人心中仍然是有些酸楚的。
當年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發展慢,基礎薄弱,被很多國家看不起。
直到2003年隨著楊利偉“飛上天空”才真正代表著這條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
如今,20多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神舟二十一號的即將升空也讓人激動不已。
據央視新聞報道,將瞄準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
而這個飛船的升空,是一個進步,但也是這幾年整個中國科技爆發式增長的縮影。
![]()
因為一艘接著一艘飛船的出現,承載的不僅是宇航員,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技術驗證邁向常態化運營的里程碑。
同時,為了確保發射的成功,多系統的工作人員也積極參與,還為此構建了數智化的保障平臺。
![]()
發布會
而如果說神舟系列是中國科技的“天際線”,那么在每一個五年計劃之中各產業升級則構筑起國家實力的“地平線”。
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3.6萬億元,較2020年激增48%!并且研發強度已然超越歐盟平均水平。
![]()
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
“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占據全球80%~95%的供應鏈份額,預計到2028年,全球60%的可再生能源將產自中國!”
![]()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更堪稱奇跡:
全球每兩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行駛在中國道路上!
![]()
并且,在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的突破同樣震撼世界,其中最值得提到的就是deepseek的出現。
這一模型算是徹底讓美國看到了中國的實力,并且目前在全球大型制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
三分之一源自中國AI企業!
![]()
技術發展迅速,當然離不開的是人才,而眺望整個世界,幾乎將近一半的頂尖ai人才都來自中國。
他們不僅研發效率高,而且執行力也強,是各國爭搶的熱門資源。
![]()
在半導體領域,那就更不用說了,雖然美國一直在試圖阻止,但構不成任何威脅。
因為中國有屬于自己的芯片,并且產能仍將在2025年達到全球28%,2027年更有望攀升至 39%!
![]()
即使面對美國持續加碼的關稅壁壘,中國既在WTO框架下堅決維權,更通過產業升級實現 “換道超車”!
而正是這一系列擺在全世界面前的成果,直接促使了西方媒體的轉變!
![]()
2.從抹黑唱衰到主動聚焦:西方媒體的認知反轉
“曾經我們嘲笑中國模仿,如今卻在模仿中國創新!”
《華爾街日報》的這句反思,精準概括了西方媒體對中國發展的態度轉變。
![]()
10年前,美國《巴倫周刊》還以封面報道大肆看空阿里巴巴,斷言其股價將腰斬。
而彼時歐美媒體都紛紛附和,將中國互聯網企業視為“抄襲者”。
![]()
然而十年后的2025年,《經濟學人》卻以擬人化的中國手持“阿里牌王炸”為封面,直言:
“歐美企業最強對手已來自中國!”
![]()
這種戲劇性反轉背后,正是中國企業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蛻變。
當亞馬遜還在效仿盒馬鮮生打造新零售生態時,阿里巴巴的跨境電商早已覆蓋200多個國家;
當蘋果支付引入移動支付功能時,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已實現“無現金社會”全覆蓋。
![]()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年做空阿里的空頭查諾斯,如今已虧損近百億美元黯然離場。
甚至連股神巴菲特都公開承認:
“錯過阿里是終生遺憾!”
![]()
而西方媒體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態度轉變更為鮮明。
在2019年,西方媒體還在集體炒作“5G安全論”,串通起來將華為等企業污名化;
但如今,英國廣播公司卻發布專題視頻,坦承“中國在汽車、新能源、AI 等多個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
這種態度的轉變或許不是主動,而是源于事實的被動,因為:
“中國5G基站數量占全球60%,AI專利數量占全球60%,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
其中《金融時報》在分析 “DeepSeek 現象”時不得不承認:
“對中國的技術制裁適得其反,反而催生了更強大的創新生態!”
尤其是在中國發展之后,西方也出現不少學者和商業精英紛紛訪華,徹底見識了這里的繁華。
![]()
不少領導人也紛紛加入其中,主要訪問的就是科技領域的發展,不少人看完驚嘆連連:
“原來中國已經進步成這個樣子了!”
![]()
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親自看看中國,西方媒體也只能改變,他們開始選擇正視而非俯視。
而除了媒體態度的轉變,讓整個世界對中國發生改變的,還有中國的“兼濟天下!”
![]()
3.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合作共贏的中國擔當
自古以來,中國有句古話:
“一個人好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這么多年,無論是“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還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想到了很多國家。
![]()
比如在老撾首都萬象,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就曾融資支持他們創建了賽色塔綜合開發區。
至今這里面已吸引168家各國企業入駐,年產值突破3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而這只是中國“一帶一路”合作的縮影!
![]()
在非洲,233.9億元專項貸款讓3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煥發生機,直接創造27萬個就業崗位;
在東南亞,中老鐵路將老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物流成本降低40% 以上。
這些看似很小的民生項目,但惠及了很多國家的千家萬戶,讓發展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
而往大了說,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中國不僅承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更以實際行動助力發展中國家轉型!”
![]()
在肯尼亞,中國援建的光伏電站解決了偏遠地區50萬人的用電難題;
在巴西,中國技術打造的風電項目每年減少碳排放超100萬噸。
![]()
當然,中國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技術和資本,同時也從合作中獲得市場空間。
這樣一來直接形成“技術-市場-創新”的良性循環。
科技領域更是如此,即使總面臨技術封鎖,但中國仍主動與全球共享創新成果。
![]()
尤其是在新冠期間,中國的大國擔當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未來,中國或許會越來越好,但只要中國好,其他的國家也都能慢慢地好起來!
就像那句話所言:
“中國只變強,不稱霸!”
![]()
從西方媒體的態度反轉,到全球治理的中國聲音,今天的中國,早已不需要用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 !
上萬億元的研發投入是底氣,118個共建國家的信任是見證,60%的AI專利是實力。
![]()
正如昔日一位英國學者所評價的那樣:
“中國人的厲害之處在于他們內心深處的自信,這是歷史積淀和創新基因決定的!”
風向已然改變,而中國的腳步,只會更加堅定地邁向更廣闊的未來!
![]()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人民日報】【觀察者網】【央視新聞】【環球時報】【CGTN】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