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宣布,在"人造太陽"項目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量產。這種新型國產超純合金的雜質含量低于進口材料。
![]()
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發團隊自主開發的哈氏合金(C276)金屬基底純化技術,攻克了核聚變裝置核心"超導磁體"建造的關鍵材料瓶頸。據項目負責人戎利建教授介紹,雖然中國在超導材料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長期以來C276基底材料依賴成本高昂且供應不穩定的進口渠道,這一突破解決了重大戰略瓶頸。
該突破為正在合肥建設的"燃燒等離子體實驗超導托卡馬克"(BEST)即"人造太陽"裝置提供了關鍵國產材料。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表示:"BEST裝置計劃于2027年建成,有望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實現聚變發電的裝置。"
筑牢穩態基礎
受控核聚變裝置需要將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約束在強大磁場中,這種磁場由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產生。金屬所專家解釋,C276基底猶如超導帶材的"建筑地基" —— 超導材料必須在此基底上逐層"生長",它不僅為帶材提供機械強度,更是整個超導結構穩定性的基礎。戎利建表示:"我們團隊在高純材料領域已有近20年技術積累,針對該基底的特定工藝難題攻關僅用時不到兩年。"
新一代聚變裝置突破
國產新型合金達到"超純"標準,碳、氧、硫等雜質元素含量均低于同類進口材料。科研團隊攻克加工工藝難題,制備出長度超2000米、厚度僅0.046毫米的帶材,其鏡面表面粗糙度小于20納米。該材料在液氮溫度下拉伸強度超過1900兆帕,相當于指甲蓋大小面積可承受190噸重量,經900攝氏度高溫處理后仍保持優異熱穩定性。
此前,中國新一代核聚變研究裝置BEST已進入主機安裝新階段。項目團隊透露,杜瓦基座的成功安裝為反應堆核心系統組裝奠定基礎。值得注意的是,BEST裝置是全球主要聚變項目之一,旨在率先實現實際發電示范。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