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周學津)“凌晨兩點,活活被癢醒,腿上的皮膚像被小蟲爬,越抓越癢,根本停不下來。”最近,隨著多地氣溫驟降,不少人在社交平臺分享類似經歷。醫生提醒: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皮膚過敏,而是“乏脂性濕疹”在作祟。
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樊一斌10月29日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乏脂性濕疹,也叫干燥性濕疹,是一種因皮膚表面油脂和水分嚴重減少而引起的炎癥反應,在秋冬季節尤為常見。
“氣溫降低、空氣干燥,人體皮脂分泌減少,如果再頻繁使用強力清潔產品、熱水洗澡,就容易破壞皮膚屏障,導致鎖水能力下降,出現干燥、瘙癢、脫屑甚至紅疹。”樊一斌解釋道。
![]()
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樊一斌正在為患者看診。受訪者供圖
有網友反映:“一開始以為是過敏,吃了藥也沒用。每天晚上一鉆進暖和被窩就發癢,后背和小腿特別嚴重,覺都睡不好。”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樊一斌解釋:“當我們進入溫暖的被窩,體溫升高,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神經末梢敏感性增強,加上被子摩擦刺激,本就干燥敏感的皮膚更容易產生強烈的瘙癢感。”
值得注意的是,乏脂性濕疹不只與天氣有關,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誘因之一。例如過度清潔、使用堿性強的沐浴產品、洗澡水溫過高、時間過長等,都會破壞皮膚表面的天然皮脂膜。北方冬季室內供暖,濕度偏低,也會加劇皮膚水分流失。此外,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的人群,以及長期熬夜、壓力大導致內分泌失調的年輕人,都屬于高發群體。
止癢關鍵在于讓皮膚“喝飽水”。樊一斌建議,秋冬季節洗澡水溫不宜過高,控制在40℃左右,時間不超過15分鐘。少用肥皂、強力去油沐浴露,可以換成溫和產品,浴后也可涂抹身體乳。“室內放個加濕器,可用濕度計監測,環境濕度保持在40%~60%;床單被罩選純棉材質,減少摩擦刺激。”
“如果瘙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或者皮膚出現結痂、膿皰等感染跡象,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樊一斌表示,皮膚瘙癢不是“忍忍就好”,其實是皮膚在吶喊“缺水缺油了”。乏脂性濕疹在冬季和濕度低的環境下容易反復發生,秋冬季大家一定要重視皮膚的保濕護理,避免誘發乏脂性濕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