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神經形態人工突觸器件”本科生團隊模仿人眼能力,成功研發出了“光子突觸晶體管(PST)”技術。這項技術將“感光+初算+記憶”裝進同一枚器件,讓鏡頭在捕捉到圖像時就能邊看邊算、就地提取關鍵信息。這項成果解決了傳統攝像頭“先采集后計算”的痛點,還登上了國際高影響因子期刊。
而在這一重磅新聞中,小編最先注意到的卻是“本科生團隊”這個詞。該團隊的實力不僅打破了人們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固有認知,更讓背后的廣東工業大學進入大眾視野——能培養出這樣頂尖團隊的學校,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
廣東工業大學對本科生科研的支持,首先體現在“精準到細節”的科研導師制上,這也是本科生能接觸前沿項目的關鍵。廣工大沒有讓“科研”成為本科生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通過“能力梯度培養+資源精準供給”的組合拳,把高難度的科研項目拆解成可落地的實踐任務。
例如在導師匹配上,該校推行雙向選擇模式,確保學生的研究興趣能與導師的專業方向精準契合。此外,實驗室24小時開放,跨年級共享的科研資源庫更是打破了“低年級只能看、高年級才能做”的壁壘,不管是剛入門想嘗試基礎實驗的大一新生,還是想深入推進項目的高年級學生,都能隨時獲取所需設備和資料,徹底解決了本科生“想做科研卻沒門路、沒資源”的核心痛點。
![]()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工大獨創的“三階遞進式”指導法,這套體系就像為本科生量身打造的“科研成長路線圖”,讓零經驗的“科研小白”也能穩步成長為能獨立負責項目的“準研究者”。
從以“文獻導航”建立學術坐標,到以“實驗室實戰”掌握標準流程,再到以“課題實戰”賦予“子課題負責人”身份,這種“先建立認知、再動手實踐、最后獲得反饋”的模式,不僅讓學生的科研能力快速提升,更把“被動接受指導”的外驅力,變成了“主動探索未知”的內驅力,這也是廣工大很多本科生能在短期內做出高質量成果的重要原因。
![]()
從讓本科生能接觸國際前沿項目,到用完善的機制保障科研落地,廣東工業大學用實際行動證明:本科生做科研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必然的結果”。
對于想在大學期間接觸科研、提升實踐能力的考生來說,這樣一所重視培養本科生科研實力的學校,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選擇。畢竟,不是每所大學都能給本科生這樣的機會:在本科階段就能登上國際期刊、參與頂尖技術研發,真正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變成能改變行業的創新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