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打響之際,全球的金融市場都如同一片風聲鶴唳的草原,彌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
伴隨美國對中國的商品一一加稅,中國也相應對美國的農產品、汽車、能源等的出口都征收了高額的關稅,卻無人意外的在這場巨頭的較量中,一個相對的東南亞的中小國卻悄然的撿了最大的便宜——越南。
![]()
當時美國對中國電子產品和紡織品加征25%的關稅,越南工人月薪只有珠三角的40%,再加上歐美對“非中國制造”的關稅優惠,成了跨國企業眼里的香餑餑。三星直接把30%的產能從中國搬到越南,蘋果的AirPods生產線也遷到河內。
數據顯示,越南對美出口額從2018年的475億美元猛沖到2024年的1230億美元,幾乎翻了三倍,服裝、家具、電子產品這三樣最賺錢的行業,出口暴漲300%以上。
可謂越“躺贏”越不簡單,越南的“躺贏”遠不止代加工這么簡單,隨處可見的“代工”、“代加工”、“代售”、“代辦”等事業,讓人不禁感嘆:這就是所謂的“躺贏”嗎?。借助對“關稅的”巧妙“利用”,就把越南的“中國零件+越南組裝”的模式玩的“神一”了,美對中國的組件加了40%的關稅,就把越南的“中國零件+越南組裝”的模式玩的“神一”。
![]()
越南的“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之際,不少中國的主板、芯片等都先后“搬”到了越南的工廠中,一般都先從中國的成品運到越南的工廠中,經過簡單的組裝就能以“越南制造”的標簽就能以零關稅的方式進入美國的市場。
基于對美的計算機出口暴增82%,越南也憑借其優越的加工貿易政策和完善的物流網絡,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三大電子產品的中轉站。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不僅一口氣與中國簽下了最全的自貿區協議,還與歐盟也簽下了自貿協定,甚至將其重要的出口市場如歐洲的所有關稅都一一給免了,一下子就將自己打造成了中美歐三角的重要的樞紐。
可生意做大了,越南的心思也開始活絡。去年開始,越南突然對出口中國的農產品坐地起價——芒果漲價20%,咖啡豆溢價15%,連原本廉價的巴沙魚也跟著漲,為啥這么硬氣?
![]()
因為它吃準了中國需要替代供應鏈,美國大豆被加稅后,中國轉而進口越南的腰果和稻米,結果越南反過來卡中國脖子:“要貨可以,得加錢!” 更讓人窩火的是,越南還學美國搞起“原產地審查”,故意拖延中國零部件過關,逼著企業把整個產業鏈都搬到越南。
借助中美的“互撕”之機更深的挖了自己的底氣外,更重要的還是它提前對未來做了足夠的基礎的布局。
如今,中國的那一筆筆“援建”的“大手筆”也早就變成了美國的“避稅港”,如中國援建的那一座座的深水碼頭都成美國的貨輪的避稅的中轉站了;中國的那一條“援越”的河內—老街的鐵路,也就把低價的原材料都運到越南去加工成“高端的貨”再賣回中國來!
這就徹底把地緣博弈的高深的政治哲學玩轉成了把中國的資源當作自己的“生意經”去賺中國的錢了。
![]()
不過越南的好日子未必長久,現在它的工業用地價格比三年前漲了60%,工人罷工頻發,電力供應緊張時工廠每周停工兩天,墨西哥仗著北美自貿協定搶走不少訂單,孟加拉和印尼也靠更低的工資挖墻腳。
更關鍵的是,中國早就開始布局“去越南化”——在柬埔寨建紡織產業園,在老撾修水電站保證國內供電,甚至通過RCEP協定直接和東盟談零關稅,繞開越南的中間商賺差價。
這場貿易戰的贏家劇本,從來不是單向書寫。越南雖然趁勢崛起,但過度依賴外資和單一產業,終究逃不過“成本陷阱”。而中國在產業鏈博弈中,正從“世界車間”走向“供應鏈大腦”。下一次全球貿易格局重構時,悶聲發大財的劇本,說不定又要換主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