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 ——” 一聲輕響打破了株洲黃河路人行道的寧靜,王女士盯著手機屏幕上緩緩靠近的白色轎車,忍不住往前探了探身子。這輛車的主駕駛位空空如也,方向盤被透明塑料罩仔細包裹著,卻穩穩地停在了指定上車點。輸入手機號后四位,后排車門自動彈開,坐入車內的瞬間,她忽然意識到:科幻電影里的無人駕駛出行,已經悄悄降臨在這座工業重鎮的街頭。
![]()
自 2025 年 8 月 4 日哈啰智能網聯汽車在株洲天元區開啟示范活動以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 500 余個虛擬上下客點位重復上演。截至 9 月中旬,已有近 3 萬名市民親身體驗了這場出行變革,車輛累計行駛里程突破 40 萬公里,其中載客里程達 35 萬公里,未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責任事件。當 “無人司機” 從概念走進現實,這場發生在株洲的試點,不僅藏著普通人出行的未來答案,更揭開了中國 L4 級自動駕駛落地的真實圖景。
![]()
一、親測 3 公里:無人車如何應對株洲街頭的 “煙火氣”?
“第一次坐的時候手心全是汗,總覺得該有人握方向盤才踏實。” 家住天元區湘銀星城的李師傅笑著回憶初次體驗的心情。作為每天往返于菜市場和家的退休工人,他成了哈啰 Robotaxi 的常客,如今已經能熟練地用語音指令調節車內溫度。
![]()
想要體驗這場智能出行并不復雜。市民只需打開常用的哈啰 App,點擊主頁左上角的 “自動駕駛” 選項,系統便會根據實時定位判斷是否處于運營區域 —— 目前這片區域最西至汽車博覽園,最南抵群峰鎮,覆蓋了天元區的核心路段。選定就近的上車點和目的地后,屏幕上會顯示車輛預計抵達時間,通常不會超過 10 分鐘。
![]()
當車輛緩緩駛來,乘客無需揮手示意,只需在車身 B 柱的顯示屏上輸入注冊手機號后四位,后排車門就會自動解鎖。坐入車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保護起來的方向盤和中控臺上閃爍的感應燈,車內沒有傳統出租車的計價器和司機座椅,空間顯得格外寬敞,后備箱足以容納兩個 28 寸行李箱。系好安全帶后,通過觸摸屏幕上的 “開始行程” 按鈕,或者直接說出 “前往目的地”,車輛便會平穩起步。
![]()
“最讓人驚訝的是它處理突發情況的反應。” 在株洲日報社工作的記者張薇分享了一次難忘的體驗。某天她乘坐無人車前往汽車博覽園,行至泰山路路口時,一名外賣騎手突然闖紅燈橫穿馬路,只見車輛瞬間減速并發出輕微的警示音,待騎手安全通過后才繼續行駛,整個過程比人類司機的反應還要迅速。
![]()
這種精準的應對能力,源于車輛搭載的多傳感器融合系統。激光雷達、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協同工作,能 360 度無死角感知周圍環境,甚至能識別出橫穿馬路的透明雨傘和逆光中的行人。哈啰株洲項目負責人透露,這些車輛嚴格遵守交通限速規定,即便道路暢通也絕不會超速行駛,遇到擁堵路段還會通過實時路況數據自動規劃最優路線,這也是市民覺得 “車開得穩但不算快” 的原因。
![]()
不過試運營階段的體驗仍有提升空間。張薇發現,從單位到小區門口的 3 公里路程,她需要步行 400 米到黃河路上的上車點,下車后還要再走 300 米才能到家。“要是能直接開到小區門口就完美了。” 她的訴求道出了不少乘客的心聲。此外,語音控制系統偶爾會出現誤響應,有乘客曾遇到連續兩次執行開窗指令的情況,這些細節都在技術團隊的優化清單上。
![]()
二、L4 級自動駕駛:“無人” 背后藏著怎樣的安全防線?
“這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而是有‘云端司機’守護的高度自動駕駛。” 哈啰株洲方面負責人的這句話,揭開了無人車安全運行的核心秘密。在公眾的認知里,“無人” 意味著脫離人類干預,但實際上,哈啰 Robotaxi 采用的是 L4 級自動駕駛的第二種設計模式 —— 配備人工駕駛裝置,由遠程云艙中心的駕駛員隨時準備接管。
![]()
這種 “云端守護” 的模式構建了雙重安全防線。車輛在設計運行條件內可自主完成加速、剎車、轉向等所有操作,遇到極端情況還能自動進入最小風險狀態,比如緩慢停靠在路邊并開啟雙閃。而遠程云艙中心的駕駛員通過實時傳輸的畫面和數據監控車輛狀態,一旦發現異常,只需點擊屏幕就能實現遠程接管,這個過程的響應時間不超過 1 秒。
![]()
截至 8 月初,首批投入運營的車輛累計行駛里程已突破 7 萬公里,未發生任何交通事故責任事件,這樣的安全記錄并非偶然。除了遠程監控,車輛本身還設置了多重物理防護:方向盤的塑料防護罩防止乘客誤操作,車內安裝的多個攝像頭能實時記錄座艙情況,這些數據會同步上傳至株洲搭建的第三方數據監管平臺。該平臺能自動記錄事故或失效前 90 秒至發生后 30 秒的車輛狀態、環境感知等 10 類信息,為可能的責任認定提供依據。
![]()
技術團隊還在不斷給系統 “補課”。針對南方多雨的氣候特點,他們專門優化了傳感器在暴雨、大霧天氣下的性能,通過算法補償減少雨滴對激光雷達的干擾。在株洲北斗產業園的支持下,車輛接入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即便在高樓林立的城區也不會出現信號漂移,這讓車輛在復雜路口的決策更加精準。
![]()
“安全是自動駕駛的生命線,我們寧愿保守也絕不冒險。” 該負責人強調。目前每天上路的車輛僅 20 至 30 臺,且零散分布在各個許可路段,這樣的規模既能收集足夠的真實路況數據,又能避免集中運營可能帶來的風險。試運營階段的免費體驗活動結束后,未來的收費標準可能略高于普通出租車,但仍在市民可接受的范圍內。
![]()
三、株洲底氣:為何是這座工業城扛起自動駕駛試點大旗?
當許多城市還在討論自動駕駛的可行性時,株洲已經悄然完成了 297 公里測試道路的開放,建成了 46 個北斗應用場景,成為全國北斗規模應用的標桿城市。哈啰選擇將重要的示范項目落地這里,絕非偶然,而是一場基于產業基礎、政策支持與基礎設施的 “雙向奔赴”。
![]()
作為老牌工業重鎮,株洲的汽車產業根基早已扎深。這里聚集了中車電動、北汽株洲分公司等 300 多家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形成了從整車制造到核心零部件、基礎配套的完整產業鏈。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而言,這樣的產業生態意味著車輛改裝、零部件供應和后期維護都能在本地完成,極大降低了試運營的成本和難度。
![]()
政策的先行先試更為項目落地掃清了障礙。株洲早在幾年前就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細則(試行)》,隨后又配套出臺了高精地圖管理、數據分階段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國內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這種 “敢為天下先” 的魄力,讓企業能夠放心地在真實道路上開展測試。
![]()
更關鍵的是,株洲擁有全國領先的智能基礎設施。作為北斗峰會的永久會址,這座城市正在打造全域全景的北斗應用示范體系,規劃了 140 余個北斗應用場景。主城區已實現 5G 網絡深度覆蓋,800 余個接駁站牌完成踏勘標注,路側單元能實時向車輛推送路況信息,這種 “車 - 路 - 云” 一體化的布局,恰好彌補了單車智能在復雜場景下的不足。
![]()
“別的城市可能需要企業自己建基礎設施,在株洲我們能直接接入現成的智慧交通網絡。” 哈啰集團株洲項目經理顏丁明坦言。北斗技術的加持讓車輛的定位和決策更加精準,而 5G 網絡則保障了遠程接管的實時性,這些都讓株洲成為自動駕駛試點的理想選擇。如今,從國際會展中心到市民中心的 11.1 公里路線,已成為展示株洲智能交通成果的名片,33 家企業代表在近期的北斗時空子鏈生態活動中親身體驗后,紛紛對這里的應用成果表示認可。
![]()
這種產業、政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讓株洲成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 “試驗田”。截至 9 月,已有 170 輛哈啰智能網聯車獲得了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資質,隨著試點的推進,運營范圍還將逐步擴大到荷塘、石峰等其他區域。
四、熱潮之下:自動駕駛離 “全民普及” 還有多遠?
當株洲街頭的無人車引發熱議時,一場關于 L4 級自動駕駛落地難題的討論也在行業內持續升溫。盡管哈啰 Robotaxi 取得了不錯的試點成績,但要實現從 “特定區域” 到 “全域覆蓋”、從 “示范運營” 到 “全民普及” 的跨越,還有幾道難關需要攻克。
技術層面的 “長尾效應” 仍是最大挑戰。在實驗室里,自動駕駛系統能應對 99% 的常規場景,但現實中的極端情況層出不窮:暴雨中激光雷達探測距離驟降、施工路段導致高精度地圖失效、無保護轉向時遇到加塞車輛…… 這些小概率事件卻成為技術落地的 “攔路虎”。武漢曾發生過百度無人車在暴雨中誤判路況導致追尾的事故,暴露了系統在極端天氣下的短板。
哈啰的技術團隊也在積極應對這些問題。他們正在聯合株洲本地企業共建極端場景數據庫,收集湖南地區常見的暴雨、強逆光等天氣下的路況數據,通過 AI 大模型訓練提升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同時依托北斗技術的實時更新能力,讓高精地圖能更快響應道路變化,減少因地圖滯后導致的決策失誤。
法規與倫理的困境同樣不容忽視。目前國內尚未明確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界定標準,一旦發生事故,責任該歸于車企、技術提供商還是遠程駕駛員?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德國慕尼黑法院曾審理過一起自動駕駛倫理訴訟:車輛為避讓兒童闖入機動車道導致乘客重傷,最終法院判決車企承擔責任,理由是 “算法不能凌駕于人類基本道德準則之上”。
株洲搭建的第三方數據監管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為責任認定提供了依據。該平臺存儲的車輛運行數據,能清晰還原事故發生前后的每一個細節,幫助界定責任方。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還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比如正在起草的《自動駕駛倫理決策指南》,擬將 “最小化整體傷害” 作為算法決策的核心原則,這或許能為行業提供統一的倫理標準。
成本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是自動駕駛能否普及的關鍵。目前一臺 L4 級自動駕駛車輛的成本比傳統車型高出 40%,僅激光雷達就價值 8 萬元,再加上芯片和冗余控制系統,前期投入巨大。滴滴自動駕駛 CEO 曾坦言,每輛車的研發成本夠造 10 臺頂配 Model 3,但日均訂單卻不足 30 單。
哈啰正在通過規模化運營攤薄成本。隨著獲批車輛數量增加到 170 臺,單位運營成本已逐步下降。未來一旦實現收費運營,若定價略高于普通出租車但低于專車,有望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此外,車輛收集的海量真實路況數據,能反哺技術迭代,進一步降低研發成本,形成良性循環。
還有公眾信任度的問題需要時間化解。盡管株洲已有 3 萬人次體驗過無人車,但仍有不少市民對 “機器開車” 心存顧慮。英國外教馬修在體驗后連連贊嘆 “安全又智能”,但他的鄰居張阿姨卻始終不敢嘗試:“萬一機器出故障了怎么辦?還是有人開車踏實。” 這種信任鴻溝,需要通過更長時間的安全運營和更多人的親身體驗來填補。
五、出行革命:當無人車遇見 “未來城市”
在株洲北斗規模應用指揮部辦公室的大屏幕上,170 輛智能網聯車的實時位置閃爍不停,每輛車的行駛軌跡、傳感器狀態、乘客信息都清晰可見。這里不僅是無人車的監控中心,更是這座城市邁向 “智慧出行” 的神經中樞。
哈啰 Robotaxi 的落地,只是株洲北斗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這座規劃了 140 余個北斗應用場景的城市,正在將衛星技術從 “天上” 拉到 “身邊”:農業領域的精準灌溉、消防領域的智能救援、城市治理的實時監控…… 而智能網聯汽車的普及,將打通交通出行的 “最后一公里”,讓北斗技術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從更宏大的視角來看,自動駕駛的意義遠超出行本身。它能大幅減少交通事故 —— 據統計,90% 的交通事故由人為失誤導致,而 L4 級自動駕駛系統的容錯率遠低于人類;能提升交通效率,通過車路協同實現車流優化,減少擁堵;還能釋放勞動力,讓傳統出租車司機轉型為遠程云艙駕駛員或技術運維人員,實現就業轉型。
武漢出租車協會的數據顯示,無人出租車上線半年后,傳統出租車司機收入下降 45%,這引發了對就業問題的擔憂。但在株洲,這種沖擊被控制在合理范圍。目前每天僅 20 至 30 臺無人車上路,且定位為 “大眾出行的補充”,尚未對傳統出租車市場造成明顯影響。未來隨著技術普及,更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駕駛員群體實現轉型。
當被問及無人車何時能開進社區、覆蓋全城時,哈啰項目負責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們計劃先完善天元區的點位布局,增加上下客點位數量,明年逐步向其他四區拓展。待技術更成熟、法規更完善后,有望實現‘隨時隨地’上下車。” 這個時間表的背后,是技術迭代的速度,更是城市進化的腳步。
如今在株洲街頭,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習慣這些 “沒有司機的轎車”。孩子們會指著路過的無人車歡呼,老人們會主動詢問如何預約,外賣騎手會與平穩行駛的無人車默契避讓。這些日常瞬間,正在悄然改寫著人們對 “出行” 的認知,也見證著一場從 “有人駕駛” 到 “智能出行” 的時代變革。
或許正如 Waymo 前 CEO 約翰?克拉夫奇克所說:“真正的自動駕駛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如何讓科技學會敬畏生命。” 株洲的試點實踐告訴我們,這場出行革命不會一蹴而就,但每一公里的安全行駛、每一次的技術優化、每一位市民的信任,都在推動我們離那個 “零事故、高效率、更便捷” 的出行未來越來越近。當北斗的信號灑滿城市街巷,當無人車穿梭在人間煙火中,未來已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