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州市古稱江陵、南郡,湖北省轄地級市,位于省域的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腹地。它東依武漢市漢南區;南濱江與湖南省岳陽市為鄰,與益陽市、常德市接壤;西連本省的宜昌市代管的當陽市、枝江市、宜都市以及下轄的五峰縣,北接本省的荊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其總面積為1.41萬平方千米,擁有常住人口513.55萬人, 共轄2區2縣4市。荊州的支柱產業主要包括智能裝備、現代化工、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以及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2024年的GDP為3505.99億元,人均GDP為68270元。
荊州市的地勢情況是怎么樣的呢?荊州市地勢是呈西高東低趨勢的,全市地貌以平原和崗地為主,兼有少量丘陵和低山。具體特征如下:荊州市的西部和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海拔通常在200米以上,最高點位于松滋市的大嶺山(海拔815.1米)。荊州市中部?的江漢平原區域地勢平坦,海拔一般都在20-50米之間,是典型的沖積型平原。荊州市的東部?地勢低洼,最低點位于洪湖市沙套湖附近,海拔僅18米。荊州市的平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8.8%,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崗地?約占18.6%,分布于荊州區、公安縣等地。丘陵?與?低山?共占2.6%,集中在西部松滋市等地。
![]()
荊州市的氣候以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為主,年均氣溫16.2-16.6℃,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荊州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型的城市,以水稻種植為核心產業,并推動智慧農業與品牌農業的發展。 ?荊州是湖北省“水稻第一市”,擁有近700萬畝稻田,年產稻谷超76億斤,監利市、江陵縣等7個產糧大縣(市)承擔著湖北糧倉的重要職能。 ?荊州市還通過科技賦能來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的轉型:2025年推廣“水稻智腦”系統,覆蓋了全市2.7萬畝農田,實現土壤墑情、蟲情實時監測及水肥智能決策,畝產穩定在640公斤以上;建成江漢大米核心基地8萬畝,帶動優質稻種植面積達60萬畝。
荊州市還應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集成178個水稻品種數據,形成“三確定一品質”的管理模式。2024年荊州市申報了省級農業科技項目13項,涵蓋水稻種養技術、病蟲害監測等領域,育成“香兩優荊絲”等高產優質品種,為“江漢大米”品牌建設提供技術保障。荊州市為何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呢?主要是基于這樣一些原因:地理與資源優勢;荊州位于江漢平原腹地,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土壤里的有機質含量高、而且灌溉條件優越,為水稻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荊州自古便是水稻的種植中心,擁有6000年稻作文化傳承。
![]()
荊州市當前作為湖北“水稻第一市”,水稻種植面積近700萬畝,年產稻谷超76億斤,荊州市代管的監利市等7個產糧大縣(市)扛起湖北糧倉重任。現代化農業轉型;荊州市從傳統種植向智慧農業轉型,通過“水稻智腦”等智慧農業技術實現精準管理,2.7萬畝稻田接入智能系統,畝產穩定在640公斤以上,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市場與經濟價值;荊州是華南、西南地區主要的糧食供應地,稻米市場覆蓋了14個省市區,其年交易量達到了140萬噸。還通過本市“江漢大米”的品牌建設,形成了“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生產模式,帶動了集體與農民個體的增收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
為什么荊州市的工業布局比較少呢?這主要是受歷史因素和地理條件的影響:在歷史因素方面;荊州長期以農業為主導產業,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歷史上作為楚國都城和長江商埠,荊州的經濟發展重心集中在農業和商貿領域上,工業發展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沙市日化等輕工業曾聞名全國,但產業結構單一問題卻長期存在。在地理條件限制方面;荊州位于江漢平原腹地,地處長江與漢江的夾角地帶,其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但受限于分洪區功能限制(如荊江分洪工程),部分重工業項目無法落地。此外,地處華中平原的區位特點也使得其工業發展缺乏地理優勢的支撐。 ?
![]()
產業結構轉型挑戰;雖然近些年來,荊州市通過招商引資推動工業突圍,2023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50個,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綠色家電、新型造紙等產業集群。但傳統制造業技術升級滯后、新興產業培育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著工業布局的快速發展。為什么荊州市的工業生產發展不起來呢?其主要困境包括以下這三方面:產業結構單一;荊州市的傳統產業占比過高,新興產業又培育不足。雖然家電、造紙等傳統行業有一定基礎,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2021年提出“跨長江發展”戰略后,雖然引進美的、億鈞耀能等百億級項目,但投資增速迅速下滑。 ?
區域競爭壓力大;武漢城市圈的輻射效應和宜昌等城市的快速發展,導致荊州在省內資源的爭奪中處于劣勢。2024年GDP總量僅占全省5.8%,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40%。 ?當前,荊州正通過“外引內培”策略推動轉型,重點發展智能家電、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并推進“智改數轉”提升制造業競爭力。荊州自春秋戰國時期起便是區域中心,楚國在此建都411年,三國時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978年其經濟總量仍居湖北省第二,僅次于武漢。但1994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工業基礎受損嚴重,三峽工程建設導致長江航運重心轉移至宜昌,荊州的交通樞紐地位就進一步被削弱。
![]()
荊州還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遇到了挑戰;1994年荊州地區撤銷,原轄的5個縣市被劃出,重組為荊門市,導致荊州的工業基礎受損嚴重。特別是三峽工程建成后,宜昌取代荊州成為長江入川節點城市,荊州原有的航運優勢喪失。 ??而且荊州在產業結構?上長期依賴農業和輕工業,缺乏新興產業支撐。2024年GDP僅為3505.99億元,僅為武漢的16.6%。現在怎樣才能解決荊州工業基礎薄弱的困境呢?目前的荊州正在化解工業基礎薄弱的困境,通過“外引內培”的雙輪驅動和優化營商環境來實現工業上的突圍,具體措施包括:外引內培雙輪驅動、優化營商環境、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等。
招商引資?: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大型企業落戶,總投資208億元的濱化高端鹽化新材料產業園項目落地松滋市,帶動化工產業集群的發展。支持縣域經濟特色產業,江陵縣依托浩吉鐵路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的千億級產業集群,近20家企業的產值過億。 ?優化營商環境:簡化審批流程?:縮減工業項目審批環節,加快項目落地速度,例如華魯恒升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時3個月。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 ??區域協同發展?:整合荊州開發區與江陵開發區的資源,打造雙千億的產業園區,依托煤炭資源發展煤化工產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