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深秋的柏林,汽車工廠的流水線罕見地按下“減速鍵”,零部件倉庫的紅色預警燈在冷光中閃爍。
“我們就是把中國想得太好了,才會陷入今天的芯片困境”,德國《南德意志報》在這種情形下發表的言論在歐洲輿論場引發熱議。
德媒將德國芯片供應鏈的斷裂,歸咎于“對中國的過度信任”,仿佛只要當初對中國少一分“期待”,如今就能避開所有困境。
可德國車企靠著中國市場賺取數十年高利潤,卻從未想過構建多元供應鏈。
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這份“自找的代價”,真的該讓“對中國的期待”來背鍋嗎?
![]()
德媒的“甩鍋”論調
德媒將芯片斷供的責任推給“對中國期待過高”,但梳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能發現,這場危機的起點并非中國的“突然反制”,而是一場由美荷主導的產業鏈霸凌。
安世半導體這家前身為荷蘭飛利浦半導體部門的企業,在全球車規級芯片市場占據關鍵地位。
其生產的低壓MOSFET芯片是汽車電源管理系統的核心組件,一輛汽車至少需要搭載50顆這類芯片。
2019年,中國聞泰科技以330億元完成對安世半導體的全資收購。
![]()
這樁完全合法的商業交易,讓中國獲得了全球15%的車規級功率芯片產能,也讓安世成為聞泰科技的“利潤擔當”。
2025年上半年,安世貢獻的凈利潤占聞泰科技歸母凈利潤的266%。
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完成后,安世的核心產能逐漸向中國轉移。
![]()
廣東東莞的工廠承擔了全球70%的芯片組裝檢測工作,而荷蘭本土業務僅占15%,且不涉及任何敏感技術。
改變的轉折點出現在2025年,在美國的持續施壓下,荷蘭政府于9月30日搬出1952年冷戰時期的《貨物可用性法案》,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為由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
面對這一公然違背契約精神的行為,中國的反制順理成章。
![]()
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連發兩封公開信,斥責荷蘭方面“散布不實信息、干擾經營”,并停止向歐洲供應成品芯片。
這一舉措直接擊中了歐洲工業的“軟肋”,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德國車企對安世芯片的依賴度高達68%,每三輛德國汽車中就有兩輛使用該品牌芯片。
就在德國車企陷入恐慌時,德媒卻拋出了“把中國想得太好了”的論調。
《南德意志報》聲稱,德國企業“忽視了中國制造2025的威脅”,錯信了中國“會優先保障歐洲供應”。
![]()
《萊茵郵報》則將中國的反制描述為“突然翻臉”,全然不提荷蘭接管中資企業的前置行為。
這種選擇性敘事刻意回避了一個關鍵事實:中國的行動是對霸權行為的正當回應,而非“蓄意刁難”。
無論如何德媒的抱怨都無法掩蓋德國汽車產業的現實困境。
![]()
斷供潮下的“雙重窒息”
芯片斷供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窒息”,讓德國引以為傲的工業體系瞬間陷入停滯。
斷供帶來的沖擊直接而猛烈,大眾汽車沃爾夫斯堡工廠的兩條新能源生產線率先停工,每天直接損失超過1億歐元。
寶馬慕尼黑工廠的高端車型交付時間從3個月延長到6個月,大量訂單因此流失。
![]()
更棘手的是庫存問題,由于此前從未想過會面臨來自中國的斷供,德國車企的芯片庫存普遍只夠維持10至20天,而重新建立供應鏈至少需要數月時間。
表面上看困境源于芯片斷供,但深層原因是德國汽車產業的“雙重依賴”。
一方面是對中國供應鏈的技術依賴,另一方面是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德國明知荷蘭的接管行動背后有美國推手,卻始終保持沉默。
畢竟在北約框架下,德國的安全戰略高度依附美國,不敢公開質疑其盟友的決策。
![]()
這種“雙重依賴”形成了致命的矛盾,當美國要求盟友配合打壓中國時,德國只能被動跟進,卻忽視了自己的經濟命脈正被中國供應鏈牽動。
為了擺脫困境,德國政府拿出150億歐元補貼,吸引臺積電和英特爾在德建廠,試圖重建本土芯片產能。
但經濟學家普遍對此持懷疑態度,臺積電的工廠要到2027年底才能投產,遠水救不了近火。
且歐洲缺乏完整的芯片供應鏈配套,單靠兩家工廠無法改變依賴現狀。
![]()
從“伙伴”到“對手”
產業困局的背后,是德國對華認知的長期偏差。
這種偏差讓德國在戰略選擇上一再搖擺,最終陷入“想依賴又想對抗”的兩難,而其根源在于對自身定位的迷茫與對中國發展的誤判。
當美國2019年斷供華為芯片、迫使臺積電停止代工,德國及歐洲企業集體沉默,默認這是“維護安全的合理舉措”。
![]()
可當中國對荷蘭的接管行為實施反制時,德國總理默茨卻公開宣稱“斷供不可接受”,德媒更是將其貼上“經濟脅迫”的標簽。
在歐洲的敘事框架里,自己制裁中資企業是“行使法律主權”,中國反制就是“挑戰規則”。
美國打壓中國科技是“正當競爭”,中國發展芯片就是“威脅安全”,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邏輯,暴露了深層的霸權思維。
這種雙標的形成,與德國對華政策的演變密切相關。
![]()
施羅德時代,德國將中國視為“戰略伙伴”,憑借務實合作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伙伴。
默克爾時期,雖強調“價值觀與利益并重”,但仍保持著經貿合作的主線。
到了默茨政府,政策轉向“制度性競爭對手”,對華負面報道比例五年間從28%飆升至63%。
這種轉變的背后,是德國的“定位焦慮”,既想維持歐盟經濟火車頭的地位,又不愿脫離美國主導的安全體系,只能通過塑造“中國威脅論”來尋求內部共識。
![]()
結語
德媒口中的“把中國想得太好了”,本質上是對自身戰略失誤的掩飾,是不愿接受“西方不再能隨意制定規則”的現實表現。
而全球產業鏈早已是你中有我的“共同體”,任何試圖用霸權手段切割供應鏈的行為,最終都會反噬自身。
中國商務部部長前往布魯塞爾會談的決定,釋放的是對話的善意,但這種善意絕非妥協的信號。
歷史的車輪不會因誰的“無法接受”而停滯,國際規則的重構已不可避免,未來的秩序里,沒有“特殊特權”,只有“平等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