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記者 吳珊 通訊員 黎靜
在偉人故里、紅色湘潭,有一所集中供養“一老一小”的公立福利機構——湘潭市社會福利院。近日,該院成功獲評全國“敬老文明號”這一沉甸甸的榮譽,是對其多年來秉持“視老人為親人,做老人好兒女”服務理念的至高肯定,更是對其在機構養老領域勇于改革創新、傾力打造標桿的生動詮釋。它標志著湘潭市在構建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弘揚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征程上,樹立起一面鮮艷的旗幟。
![]()
適老環境升級
打造宜居康養新空間
為給老年人提供更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湘潭市社會福利院科學規劃“醫、養、康、樂、學”五大功能區,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頤和養老中心。該中心面積約7500平方米,擁有住養房間93間,設計床位180張。
院內精心打造花園式頤養空間,作為湖南省園林式單位,綠樹成蔭、花香四溢,并設有健身室、棋牌室、閱覽室、書畫室等,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通過無障礙連廊串聯各功能區,實現生活區與醫療區“百米互聯”,活動區與景觀區“開窗見綠”。
智慧養老平臺可自動調節居室環境,智能床墊實時監測生命體征,便攜式呼叫終端確保老人求助時護理人員能精準響應。
康復服務則引入智能步態訓練儀、虛擬現實康復系統等設備,通過數字化評估和個性化方案,助力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復。同時,為每位老人定制專屬服務方案,包括營養餐、康復訓練和文娛活動,全面提升生活質量。
政策機制創新
開辟便民惠民新路徑
以老人需求為導向,湘潭市社會福利院嚴格落實兜底保障機制,持續完善集中供養體系。目前,入住老人中特困對象占44%,社會老人占43%,經濟困難失能老人占7%,困難重度殘疾人占6%,推動惠民政策精準覆蓋更多群眾。
該院還探索“親情零距離”共養機制,協助符合條件的家庭成員同住機構。例如,86歲的李大媽與其中風失能的大兒子、因車禍致殘的小兒子共同入住,解決了“母親獨居無人照顧”與“兒子失能需機構照護”的雙重難題。
此外,創新推行公辦養老機構向社會延伸機制,打破“不接社會老人”的限制,實現“兜底對象+社會老人”兼容照護,讓分屬不同機構的家庭成員轉為“同機構同層相鄰”的相守,彰顯公辦機構的社會責任與人情溫度。
![]()
“三位一體”醫療支撐
推動醫養深度融合
為解決老人看病難問題,湘潭市社會福利院構建“院內設機構、院外聯三甲、社區融網絡”的“三位一體”醫療支撐體系。
院內設有門診部,配備全科醫生、康復師和護理團隊,提供24小時醫療服務,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實現慢病管理、基礎診療“足不出院”,并開通醫保定點服務,減輕老人經濟負擔。
院外與湘潭市中心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等醫院合作,開通綠色就醫通道,專家每月坐診3次,遠程會診平臺24小時響應,危急重癥“一鍵轉診”。
同時,聯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邀請專家定期會診,開展慢性病管理、營養膳食指導及太極拳、八段錦等康體活動。創新“康復進房間”項目,由康復師每日巡診,術后康復有效率提升至90%以上。
標準化建設引領
提升養老服務品質
湘潭市社會福利院將標準化建設作為提升服務質量的核心引擎,構建覆蓋全面、運行高效、持續改進的工作體系。
在戰略層,制定《標準化建設五年規劃》,明確“管理標準化、服務精細化、流程規范化”目標;制度層,編制涵蓋8大領域的《標準化管理手冊》,包含48項核心制度、115個操作規程;執行層,開發《崗位操作可視化指南》,實現12類崗位操作一冊通、一眼明。
通過“全鏈條”質控機制,推行照護計劃雙審核、智慧質控平臺實時監控、問題整改銷號管理,整改完成率達100%。在人才建設方面,構建“訓—練—評—激”培養體系,年人均受訓120學時,實施“五星級護理員”評定,并將標準執行與薪酬職級掛鉤。
引入第三方評估和“滿意度即時評價系統”,整改響應速度提升至2小時內。設立“金點子獎”,鼓勵員工建言獻策,累計采納改進方案47項,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營造人文關懷氛圍
湘潭市社會福利院充分發揮“一老一小”集中供養優勢,每月組織兒童到養老中心陪伴老人,分享趣事、聆聽故事。傳統節日舉辦“老少共慶”活動,共同包粽子、做月餅,構建跨越年齡的親情紐帶。
![]()
康乃馨頤養中心護理員教老人做益智游戲。(周漣渭 攝)
鼓勵志愿者定期到院開展陪伴聊天、心理疏導、文化娛樂等服務,同時推動老人之間互助養老,成立手工、書畫、旗袍隊等興趣小組,讓老人在相互支持中共度美好晚年。
此外,深入社區開展尊老敬老宣傳,普及老年人權益保障知識,倡導關愛老人的社會風尚,并與社區合作開展節日慰問、免費義診,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便捷、溫暖的養老服務。
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湘潭市社會福利院不僅提升了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更在人文關懷與社會融合方面樹立了標桿,生動詮釋了“敬老文明”的深刻內涵。
在這里,養老變成“享老”
——探訪全國“敬老文明號”湘潭市社會福利院
全媒體記者 吳珊 通訊員 黎靜
當傳統的養老機構打破圍墻,當專業的照護與家庭的溫情融為一體,養老,便升華為一種全新的“享老”體驗。在湘潭市社會福利院,我們看到了這種溫暖的嬗變。
清晨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頤和養老中心的走廊上。78歲的喻秀蓮老人在女兒謝勝輝的攙扶下,正緩緩走向康復區。一年前,謝勝輝還掙扎于是繼續工作還是回鄉照顧母親的兩難中;如今,母女倆同住一個屋檐下,在這座“沒有圍墻的溫情家園”里,找到了生活與陪伴的最佳平衡。
從“養老”到“享老”,一座院落的溫情升級
“媽,今天我們試試新的康復游戲好不好?”謝勝輝俯身輕聲問道。她身后,智能養老系統正無聲地守護著整棟樓里的百余位老人。
這座投資3000余萬元、面積約7500平方米的頤和養老中心,更像一個功能齊全的康養社區。“我們不以‘有得住’為終點,而以‘住得好’為起點。”福利院負責人介紹。院內,“醫、養、康、樂、學”五大功能區通過無障礙連廊有機串聯,實現“百米互聯,開窗見綠”。
安全,是這里最堅實的底色。全域無障礙、防滑地材、智能扶手呼叫系統織就細節關懷,則讓安全守護無死角。
一個決定,母女二人的新生
2023年夏天,作為護理員的謝勝輝得知母親需要貼身照顧,陷入困境。“如果辭職,不僅沒了收入,社保也要斷繳,可不回去,媽媽誰來照顧?”
轉機出現在福利院的家庭需求摸排后。院方主動提出:“把媽媽接過來吧,這里既能工作又能照顧家人。”并提供極大優惠,讓母女團聚成為可能。
如今,喻秀蓮在專業照護下精神好轉,謝勝輝也能安心工作。“早上陪媽媽做康復,中午一起吃飯,下班后推她在花園散步。這種陪伴,是金錢買不到的溫暖。”
謝勝輝母女的故事,只是這里創新照護模式的一個縮影。面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難題,福利院大膽探索“家庭共生”模式。
86歲的李大媽與兩個需要照護的兒子在院內團聚;74歲的李湘萍與重殘的兒子同住一室,既保留親情空間,又獲得專業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利院打破公辦機構“不接社會老人”的限制,以“公辦國營”模式實現“兜底對象+社會老人”的兼容照護。
![]()
工作人員推著李湘萍、文勇母子出門散心。(黎靜 攝)
羅冰連與重殘女兒李紅娟的故事尤為動人。政策放開后,院方主動將獨居在外的母親與女兒安置于同一房間,“媽媽在左,女兒在右”的牽掛成為日常。
![]()
羅冰連老人正在給患有殘疾的女兒李紅娟喂飯。(黎靜 攝)
醫養融合,守護最美“夕陽紅”
“看病難”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福利院構建起“院內設機構、院外聯三甲、社區融網絡”的“三位一體”醫療支撐體系。
院內門診部配備全科醫生和康復師,提供24小時服務;與多家三甲醫院建立的綠色通道,讓專家定期坐診,遠程會診平臺24小時響應。
在康復區,智能步態訓練儀、殘疾人智能洗浴機等先進設備正幫助老人進行個性化訓練。“數字化評估讓康復更精準,效果更顯著。”康復師介紹。
標準與溫情,共筑文明家園
標準化是提升服務質量的核心。福利院構建起三級標準框架。但標準之外,更有溫度。每月,院內兒童會到養老中心陪伴老人;傳統節日的“老少共慶”活動,讓尊老愛幼的美德在互動中傳承。手工、書畫、表演等興趣小組,讓老人在相互幫助中重拾價值感。
“金點子獎”鼓勵員工建言獻策;“五星級護理員”評定將標準與薪酬掛鉤;“滿意度即時評價系統”讓整改響應速度提升至2小時內。
傍晚,謝勝輝推著母親在花園里散步。夕陽的余暉灑在母女身上,遠處傳來老人們練習八段錦的音樂聲,幾個孩子正圍著一位退休老教師聽故事。
全國“敬老文明號”的牌匾在夕陽下熠熠生輝。而對生活在這里的每個人而言,這份榮譽更是融入每一個貼心細節、每一次溫暖陪伴和每一張幸福笑臉之中。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湘潭市社會福利院正用更高的標準、更暖的情懷,讓“享老”成為晚年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