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最近不少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悄悄轉了彎。
美國之前跟中國硬扛,如今主動休戰簽貿易協議,德國也放低姿態,說要跟咱們好好交流,就連歐盟,狠話撂完后也夸中國代表團厲害,等著布魯塞爾見面談。
可偏有個荷蘭,非要跟大家對著來,對著中企的安世半導體不撒手,還一個勁兒往咱們身上甩鍋。
![]()
美歐態度急轉彎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各國都在尋找穩定發展的突破口,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美國此前在對華貿易領域頻頻發難,試圖通過加征關稅等手段遏制中國發展,但隨著自身經濟壓力增大,不得不認清現實。
近期美國主動釋放與中方休戰并簽訂貿易協議的信號,本質上是意識到與中國“硬剛”只會兩敗俱傷,唯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極高,此前受美國影響,德國在部分議題上曾表現出對華強硬態度,但很快便發現這種做法得不償失。
柏林方面近期明確表示希望與中方進行尊重良好的交流,正是基于自身經濟利益的考量。
德國汽車、化工等支柱產業離不開中國供應鏈的支撐,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是保障其經濟穩定的關鍵。
![]()
歐盟的態度轉變則更為戲劇性,就在不久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龍等還通過媒體向中方放狠話,試圖為布魯塞爾會談博取籌碼。
但隨著中方立場堅定,歐盟意識到威脅根本不起作用。
于是,歐盟一改此前的強硬口吻,稱贊中國代表團水平很高、技術精湛,這種“叫著不走打著倒退”的表現,暴露了其內心的焦慮與無奈。
荷蘭“死不悔改”
與美歐的服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荷蘭依舊在安世半導體問題上“死磕”,10月27日,四名荷蘭政界人士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再次向中方潑臟水。
聲稱荷蘭對中國企業動手,是因為中方的聞泰科技計劃裁掉安世半導體40%的員工,并關閉該公司在德國慕尼黑的研發設施。
他們還指控聞泰團隊已在10月1日前將團隊轉移到英國曼徹斯特工廠,接下來計劃轉移德國漢堡工廠的實體設備。
然而,當路透社追問他們是否有實際證據時,這四名政界人士卻拿不出任何能佐證其說法的材料,更矛盾的是,他們隨后又強調荷蘭政府相信能與中方談判達成解決方案。
![]()
這種既指控又尋求談判的態度,充分暴露了荷蘭方面的理虧與糾結,既想通過抹黑中方為自身行為找借口,又擔心徹底激怒中方導致局勢失控。
而且荷蘭的甩鍋行為與歐洲部分國家的動作形成了呼應。
10月26日,英國《電訊報》報道稱,英國前保守黨領袖史密斯爵士等多名政客,要求英國政府“強制剝離”安世半導體位于英國曼徹斯特的芯片工廠,理由是中國企業持有該工廠會威脅英國國家安全。
與荷蘭不同的是,英國這次不打算直接“搶奪”,而是準備讓中國低價賣,事實上,這并非英國首次針對安世半導體動手,2023年他們就曾強制安世半導體出售在威爾士的一家工廠。
![]()
全球供應鏈震蕩與美歐車企遭殃
荷蘭和英國的一系列行為,本質上是在經濟大衰退的背景下露出了“強盜本性”,試圖通過政治手段搶奪中國企業的合法資產。
但他們顯然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過去任人宰割的中國,中方絕不會容忍任何損害自身利益的行為,一旦有人敢伸手,必然會遭到強烈反制。
叫停安世半導體中國芯片出口,便是中方打出的一記“重拳”。
掌握著安世半導體70%產能的東莞工廠,自國慶長假后便收到限制出貨的通知,這一舉措直接引發了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大地震”。
![]()
歐洲車企率先遭殃,相關分析顯示,針對歐洲七大行業的107家龍頭企業展開的供應鏈調查中,有86%的企業都從安世半導體位于中國的生產基地采購芯片產品。
芯片供應突然受限,讓歐洲車企陷入了生產停滯的危機邊緣。
不僅歐洲車企遭殃,美日車企也未能幸免,安世半導體作為全球知名的半導體企業,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領域,中方的反制措施直接擊中了全球汽車產業的“軟肋”。
更雪上加霜的是,稀土供應的緊張局勢與芯片短缺問題疊加,對歐洲汽車工業造成了雙重沖擊,豐田公司某高層曾直言:“中方具備在60天內致使整個汽車產業陷入停滯的能力。”
這一說法并非危言聳聽,歐洲汽車制造企業的稀土庫存量最多僅能支撐約60天的生產需求,一旦稀土供應渠道受阻,再加上芯片短缺,歐洲汽車產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全面停產。
![]()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歐盟此前的強硬態度開始松動,此前德國、法國及歐盟委員會還通過媒體渠道發表強硬言論,聲稱要對中國采取反制措施,甚至考慮動用貿易領域的極端手段。
但隨著停產風險日益臨近,歐盟不得不認清現實:在安全上仰仗美國、經濟上依賴中國的格局下,與中國對抗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歐困局與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
這次安世半導體風波反應出了美歐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復雜心態與深層困局,美國雖然主動尋求與中方休戰,但本質上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未放棄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
歐盟則陷入了“安全依賴美國、經濟依賴中國”的兩難境地,既想跟隨美國的腳步,又舍不得中國市場帶來的巨大利益,這種矛盾的心態導致其在對華政策上反復搖擺。
![]()
荷蘭和英國的行為更是暴露了部分歐洲國家的短視與貪婪,試圖通過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行政手段干預企業正常經營來搶奪資源。
這種“強盜邏輯”不僅會損害自身的國際信譽,還會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
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還不悔改?荷蘭繼續甩鍋,“中方想掏空我們”》,2025-10-28
![]()
海峽網:《狠話說盡后,歐盟:中方代表團水平很高,周四在布魯塞爾不見不散》,2025-10-28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