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內手機市場來看,雖然有“國補”的刺激,不過,總體還是處于一種銷售復蘇期,尚沒有出現真正的需求反轉的場景。從我們身邊人換機的熱情和頻次來看,以前那種品牌商的新手機剛一問世,就有大量的“新機控”開始琢磨著更換自己手機的行為已經非常稀少了。人們的消費熱情開始變得非常理性,“按需定制”成為一種新的消費習慣,不再盲目地追新,只要自己的手機使用狀態還不錯,就不會輕易迭代。
這就是新的消費潮流,當然,這種潮流的興起也和當下的消費環境以及用戶本身的收益成一定的正相關。當大家都覺得錢不是那么很容易賺到的時候,就是開源節流,控制成本,對于非剛需的需求,自然會成為一種靠后消費的屏障。比如相對于房貸、車貸等剛需用款之外,手機迭代的需求就會降低很多。這也是為何當下人們對于新機的更換熱情不再熱絡的原因所在。
從最新的三季度手機銷售數據顯示,這種苗頭還沒有出現根本的轉變。來自Omdia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全球出貨同比增長3%,其中,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全球排名前二。值得關注的是,雖然iPhone 17系列表現亮眼,但是主打超薄的iPhone Air出貨量有限。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需求低于預期,供應鏈的產能普遍到2026年Q1會縮減80%以上。
對于國內市場,Omdia數據顯示,三季度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3%。以前,手機廠商靠量能變化挖掘市場的機會期越來越淡化了,而新興應用技術,尤其是AI應用逐漸成為用戶追逐的熱點,以及廠商借此挖掘市場的根基。其中,比較令人關注的一點是,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50%,這也說明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中國市場,vivo、華為、蘋果、小米和OPPO位居出貨量前五名。雖然有國補的加持,但是國內手機市場的低迷還在延續。國內的競爭態勢更多地聚集在技術的變革,其中包括,外觀設計、電池、攝像頭能力等來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并通過不斷升級的AI功能及用例強化用戶體驗,以吸引本地用戶,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中國用戶是全球發達市場中對AI傾向性最強的消費群體。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何中國手機廠商的AI能力更強,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的原因所在,因為有需求的激勵,才有廠家的不斷創新助推力。
目前,國內的手機廠商都把AI作為突破的重點,很多消費者已經把AI功能是否強大作為自己選擇手機的重要參照。當AI正成為市場格局的新變量,從宣傳噱頭走向核心能力,也在改變用戶的選擇邏輯。這也從另一個側面不斷驗證著算力和數據中心能力的一種提升,無論什么AI 的應用,背后其實都需要算力的支持,各種AI場景的搭建,也是構筑在大數據中心之下的一種落地,在這方面,我們的應用場景無疑是非常豐富的,未來能夠抓住這種需求的轉換,誕生出更加偉大的公司也并非天方夜譚的。
當硬件創新陷入參數內卷,換機周期拉長至51個月,AI應用早已經不是加分項,而是定義手機價值的終極戰場。真正的競爭核心,從來不是修圖降噪這類“小把戲”,而是能主動預判需求的AI智能體重構人機關系的能力。從華為盤古大模型的預判式服務,到榮耀YOYO智能體自動領券的閉環操作,手機正從被動工具進化為主動伙伴,App退居后臺成服務節點,智能體才是用戶直達需求的核心入口。這場比拼拼的不是單一功能炫技,而是芯片算力、系統重構與生態協同的綜合實力。
那些還把AI當附加功能的廠商終將出局,因為用戶要的不是“能用AI”,而是AI讓手機懂你勝過自己。這不是功能迭代,而是終端形態的終極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