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10月28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攜手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共同舉辦“乙肝防治健康科普學術交流會”。會議圍繞《中國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2025—2030年)》展開深入解讀,系統梳理了我國慢性乙肝防治現狀與臨床治愈最新進展,并正式啟動“乙知”乙肝健康科普項目,為乙肝防治注入全新動能。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其中乙肝作為我國流行最廣、負擔最重的肝炎類型,始終關乎國家衛生健康事業。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崔鋼在致辭中提到,過去30年,我國走出特色乙肝防控之路,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仍面臨“存量大、發現晚、管理弱”的挑戰。我國現有約7500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約3000萬人未知感染狀態,而在約1700萬需治療者中,僅300萬左右接受了規范治療,肝硬化、肝癌等并發癥仍是“隱形殺手”。
![]()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崔鋼
為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聯合多部門共同制定《中國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2025—2030年)》。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理事長王宇在政策解讀中強調,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以持續提升診斷率和治療率、控制新發感染、遏制疾病流行,及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與死亡為目標,為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衛生危害奠定基礎,同時鼓勵加大創新藥物研發,積極探索乙肝功能性治愈路徑。
實現乙肝功能性治愈,即臨床治愈,是目前國內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公認的理想治療目標,也是患者回歸健康生活的關鍵一步。乙肝臨床治愈是指停止治療后乙肝表面抗原持續陰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現,乙肝病毒DNA低于最低檢測下限,肝臟生物化學標志物指標正常。獲得臨床治愈后,患者肝癌、肝硬化風險顯著降低。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王貴強教授表示,從2015年、2019年到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演進可以看出,我國慢性乙肝治療的目標已從“疾病控制”逐步邁向追求“臨床治愈”。2023年以臨床治愈為主要療效指標的有限療程的新藥確證性臨床試驗的標準更新,進一步明確了“臨床治愈”的關鍵地位。2025年,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聯合核苷(酸)類似物用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續清除的適應證正式獲批,標志著乙肝治療目標迎來重大升級。
“III期注冊臨床研究顯示,采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聯合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患者中,停藥24周后31.4%實現了HBsAg轉陰且乙肝病毒DNA持續抑制,即達到‘臨床治愈’。更令人振奮的是,停藥兩年后,約90%的患者能長期維持這一療效,復發率極低。”王貴強教授表示。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補充道,我國慢乙肝防治正全面邁入“臨床治愈”新階段。自2018年“珠峰項目”啟動以來,我國已構建全球最大的臨床治愈隊列,以“中國方案”改寫全球乙肝防治格局。“這一成果通過全國近1300家‘乙肝臨床治愈門診’的規范化推廣,構建起‘以患者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體系,推動先進治療成果深入基層。”高志良教授展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進一步補充,我國慢乙肝防治正全面邁入“臨床治愈”新階段。自2018年“珠峰項目”啟動以來,我國已構建全球最大的臨床治愈隊列,幫助超萬例乙肝患者實現臨床治愈,以 “中國方案” 改寫全球乙肝防治格局。“這一成果不僅切實惠及患者,更通過全國近1300家‘乙肝臨床治愈門診’的規范化推廣,構建起‘以患者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體系,推動先進治療成果深入基層。”高志良教授展望,“隨著相關治療策略日益成熟,更多患者將有機會實現臨床治愈。”
目前,我國開展的臨床治愈研究項目已覆蓋各類慢乙肝人群,除“珠峰項目”外,“星光計劃”“萌芽項目”“陽光工程”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
“乙知”乙肝健康科普項目啟動
會議上,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的“乙知”乙肝健康科普項目啟動,旨在通過開展乙肝防治科普公益活動、建設科普基地、加強院際合作、深化患者教育等形式,提升公眾對乙肝的科學認知,消除歧視,推動預防、篩查、診療的規范落實,最終降低乙肝發病率和疾病負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