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作者 | 雨山
在中共中央近期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生物制造”這一關鍵詞被重點提及,其與量子科技、腦機接口等并列成為前瞻布局的未來產業,被賦予“未來10年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厚望。
![]()
![]()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這意味著,在頂層設計中,通過生物技術(特別是合成生物學)生產物質的全新方式,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這場由國家戰略背書、技術突破驅動、市場需求拉動的三重共振,預示著生物制造賽道進入狂飆突進的產業征程中。
而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里,醫美原料憑借其高附加值、強消費屬性和快速商業化能力,將成為生物制造技術最先落地、最具爆發潛力的賽道之一。
1
國家戰略為何直接利好醫美原料?
國家戰略并非空中樓閣,其往往將聚焦點落在市場空間巨大、技術可行性高且能快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領域。
而醫美原料幾乎契合了以上條件。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總規模接近1萬億元,其中發酵產能占據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而醫美日化正是其中產業化程度最高的板塊之一。
《大美界》認為,此次政策與市場的共鳴點在于“替代”與“升級”雙線并行。
一方面,生物制造的核心是“以生物基材料代替化石基材料,以生物技術代替傳統化工技術”。這在醫美原料領域尤為凸顯:
傳統護膚品原料主要來源于動植物提取或化學合成,往往面臨純度、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挑戰。而生物制造能精準破解這些痛點。
例如,華熙生物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該公司通過微生物發酵法將玻尿酸產率提升至16~17g/L,并首創酶切法將寡聚透明質酸的降解周期從12~15天縮短至5~6小時,實現了大幅度降本增效,助力中國占據全球75%的玻尿酸原料市場。
另一方面,政策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中國在消費市場規模和生物制造基礎產能上具有雙重優勢,為醫美原料的突破提供了沃土。比如錦波生物開發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干纖維”(薇旖美),其細胞黏附率是天然膠原蛋白的190%,成功獲批NMPA三類醫療器械,打破了動物源膠原蛋白的局限,展示了中國在高端生物材料領域實現超越的可能性。
以上案例正是政策所鼓勵的“加速生物技術替代,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支持是連續且系統性的。
2025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將生物制造作為未來產業正式提出。
緊隨其后,2025年6月,工信部等部門連續發布《關于開展高性能生物反應器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開展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7年,培育中試平臺20個以上,服務企業超200家。
這些舉措直指生物制造產業化的核心瓶頸——中試放大,對于研發周期長、工藝要求高的醫美原料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地方政府的搶灘布局更是如火如荼。《大美界》從公開互聯網渠道梳理發現,“十四五”以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超20個省(區、市)出臺相關政策。
其中,《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聚焦關鍵技術和中試平臺;《廣東省加快建設生物制造產業創新高地行動方案》強調BT(生物技術)與IT(信息技術)融合。
不難發現,國家與地方政策的上下聯動,共同為醫美原料賽道的爆發鋪平了道路。
2
醫美原料底層邏輯正被如何重構?
國家戰略的指向,根植于技術的根本性突破。
生物制造,特別是其在醫美原料領域的應用,本質上是將傳統的“化工廠”模式轉變為“細胞工廠”模式——這并非簡單的技術改良,而是一場對原料生產底層邏輯的徹底重構。
背后的原因是,傳統原料獲取方式的瓶頸日益凸顯。
在過去,護膚品原料長期依賴于動植物提取或化學合成。而該方式常受制于季節、產地、純度及倫理問題;化學合成則可能面臨結構復雜、雜質較多、生產過程存在安全與環境風險等挑戰。
加之當下的求美者們對“天然”“安全”“功效”的極致追求,放大了這些傳統路徑的短板。
而生物制造帶來了破局之道。
據業內人士透露,生物制造可以改變物質生產的方式和路徑,拓寬物質生產的邊界。
具體到醫美原料,其技術路徑核心在于:通過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技術,挖掘自然界中的天然生物分子,在此基礎上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借助發酵來實現靶向物質(如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的精準合成。
這種變革帶來了三重提升:
一是效率與純度躍升。
比如華熙生物作為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研發、生產與銷售企業,它將合成生物學上升至公司戰略層面,不僅將玻尿酸發酵產率從創立之初的不足3g/L提升至16~17g/L,更全球首次實現以酶切法大規模生產寡聚透明質酸。
錦波生物的明星產品“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干纖維”,其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的細胞黏附率是天然膠原蛋白的190%,突破了動物源膠原的病毒風險與低吸收率桎梏。
二是創造新物質與新功能。
生物制造不僅是對現有物質的“綠色仿制”,更能“無中生有”或“優化改造”。
比如,柏垠生物在公開新聞里就表示,該公司通過BT/IT雙核驅動技術平臺,成功開發出新原料“sr-貽貝寡肽-1”(重組貽貝粘蛋白),具有修復、抗炎、褪紅及抑制黑色素沉積等功效。而這,是傳統方式難以高效獲得的新功能原料。
另一家創新企業未名拾光則通過其Vemin平臺,實現了百倍于傳統技術的新活性分子發現效率。
三是生產過程的綠色可持續。
生物制造依托微生物發酵,主要消耗糖類等可再生碳源,大幅減少了對化石原料的依賴,生產過程條件溫和,更符合“綠色化學”原則。
更重要的是,技術的突破使得一些曾被國際巨頭壟斷的“美麗密碼”正被逐個破解:微生物發酵的麥角硫因純度可達99.9%,基因編輯技術生產的左旋蝦青素生產效率提升120至300倍。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生物制造的大發展,正讓醫美原料產業從過去依賴成本和規模的競爭,轉向以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為核心的高階競爭。
3
市場即將爆發,產業鏈如何搶灘?
面對具有重塑產業競爭格局的新技術,企業競速、資本涌入成為這幾年醫美原料端屢見不鮮的事。
據君屹資本統計數據,2024年國內一級市場在合成生物方向的融資數量實現了顯著飛躍,達到91起,相較于2023年的57起,同比大幅增長 61.4%。
自此,一個由生物制造驅動的醫美原料新賽道正在快速成形。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3年中國合成生物學+醫美市場規模約為19.87億元,預計2031年將達到127.0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6.1%。
市場爆發源于強勁的需求拉動。
在醫美領域,注射類項目因安全性高、效果顯著而備受青睞,其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47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97億元。
而“少女針”“童顏針”等再生類材料市場占比穩步提高,求美者需求從“填充”向“自然再生”轉變,對基于生物制造的新原料產生了迫切需求。
對此,頭部企業已展開激烈卡位戰。
比如華熙生物在透明質酸外,正通過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開發新產品和新菌種,尋找創新原料。
又比如四環醫藥與藍晶微生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PHA微球及再生醫學材料,展現了傳統藥企與合成生物學創新企業的協同模式。
不過,行業前景廣闊,但要將政策紅利和技術優勢轉化為持續的產業領導力和全球競爭力,仍需穿越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深水區。
首先是技術瓶頸待突破。
盡管在應用端成果顯著,但目前在生物制造的前沿底層技術,如高性能工業菌株與酶制劑、高通量DNA合成、細胞工廠設計、智能生物傳感器及高性能生物反應器等方面,我國仍相對薄弱,部分核心裝備和試劑依賴進口。
其次是轉化壁壘亟待打通。
生物制造“鏈條長、培育周期久”。從實驗室的“靈感發現”到中試放大,再到最終的成本可控的規模化生產,每一步都是考驗。
其中,中試平臺的建設和能力至關重要,是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卡脖子”環節。
最后是監管科學需同步進化。
生物制造產品具有前沿性和融合性,可能超出傳統監管框架的覆蓋范圍。如何建立既確保安全有效,又不抑制創新的敏捷監管體系,是擺在管理部門和產業界面前的共同課題。
行穩致遠,方能決勝長遠。
《大美界》認為,面對挑戰,多方協同是關鍵。
政策層面,需保持支持的戰略定力,持續在底層技術研發、中試平臺建設、創新產品審評審批等方面給予精準引導和支持。
產業層面,企業需摒棄短視的跟風炒作,沉心于核心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布局,同時加強產業鏈協同,形成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
資本層面,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理解生物制造產業的長周期屬性,支持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團隊穿越死亡谷。
只有如此,這場生物制造引發的革命,才能真正重塑全球美麗經濟的格局,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附:全球醫美相關生物制造公司(部分)
![]()
▲《大美界》制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