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死亡,尤其是親人的離去。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崩潰大哭,甚至傷心得暈過去。
但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在這樣的時刻顯得異常平靜,不掉一滴眼淚,看起來好像很冷漠,好像離開的人和他們沒什么關系。
![]()
難道他們就這么冷血?這么冷漠?親人的離開他們就一點感覺都沒有嗎?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如果一個人在面對親人的離世,依舊能保持淡定,可以說明,他們很能是以下三種人之一,或許你也遇到過。
一、看破生死的人
經歷得越多,往往對人生的感悟也越深。尤其是經歷過風浪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
人生不過短短三萬天,誰都難逃一死,只是過程不一樣罷了;
他們在親人離去時,雖然表面鎮定,內心也會有觸動。只是悲傷不會在他們的面部表情停留太久,他們很快就恢復常態;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說,“死并非生命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說白了,死亡只是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一樣自然。所以,看透生死的人,往往對它并不抗拒,更能從容接受。
![]()
有這樣一個新聞:泰國一名14歲少年溺水身亡,家人在葬禮上并沒有痛哭流涕,反而面帶微笑,哀而不傷。
這難道是他們一家人,甚至整個村子的人都冷漠嗎?并不是,其實這種現象主要和他們信仰佛教有關,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只是生命必經的過程。
這樣的人并不是冷血,反而對生命和死亡有更深的敬畏。只是這樣的人在國內比較少見,
![]()
二、一時無法接受現實的人
網上曾有一個視頻:北京一個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跳樓身亡,他媽媽趕到現場時沒有哭,反而說了一句:“明天怎么上學啊?”
這個事傳到網上之后,很多人指責這個媽媽太冷血,
但有心理醫生對此進行了解釋:很理解這個媽媽的行為,因為事發太突然,她的內心一時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意識還停留在孩子活著的時候,所以他才會脫口而出那樣的話。
等到這位媽媽反應過來,她就整個人崩潰大哭,幾乎暈厥。
![]()
其實,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用“解離狀態”來解釋這一現象:
當打擊太大,超出了一個人能承受的范圍時,意識和情感就會暫時脫節,人可能表現得遲鈍、說些奇怪的話、重復日常行為。
所以,看到孩子離世,這位媽媽不是不傷心,而是還沒意識到孩子已經不在了。等她慢慢接受了現實,被壓抑的情緒就會像洪水一樣爆發出來。
所以,凡事不要看表面反應,千萬不要誤解他們。
![]()
三、情感表達和一般人不同的人
有的人確實比較自私冷血,在面對親人去世時也會表現出內心情緒,毫無波瀾,這種人之所以很冷漠,原因很多。
比如:有的人是因為親屬本身就對她就不好,彼此之間很少交流,親屬之間沒什么感情,所以即使對方去世,也不會表現出難過。
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歸咎于父母的教育,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基本上就會很自私自利,一旦這些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時,他就無法感同身受,甚至在面對這些事情時,會變得極度的冷漠。
![]()
還有一類人,他們可能有情感表達障礙,也就是說,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表達感情,會被誤認為是冷血。
他沒表達出來,并不是不難過,只是他們習慣把情緒藏在心里,獨自消化。所以不能單從表面判斷一個人是否傷心。
![]()
總之,當親人離世,有人沒流淚,表現的很冷漠,很可能屬于上面三種情況之一。但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不該輕易批評他們“冷血”,而是要多一點理解、包容和尊重。
如果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陪一陪他們,讓他們有機會釋放情緒,或者讓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