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人靜,窗外的蟬鳴漸漸稀疏。在南方的一個普通家庭,家里年過五旬的張大媽又一次半夜醒來,只覺得渾身燥熱。她一邊踢開被子,一邊下意識地把雙腳露在了外頭。
天亮時,她又擔心這樣是不是因為“上火”太重,家里老伴卻嘮叨:“腳可不能露著睡,‘涼從腳上起’,別落下病根!”對于許多人來說,這一幕并不陌生。
可是,經常把腳露在外面睡覺,真的意味著內火重嗎?“涼從腳上起”的說法,又有多少科學道理?
![]()
很多人發現,自己晚上睡覺時即使蓋上被子,到了半夜,總喜歡把腳伸到外頭,仿佛透透氣才覺得舒適。不少老人會懷疑:“是不是自己肝火、心火旺,內熱太重?”
實際上,“內火重”更多的是中醫里的說法,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表明這個習慣直接等同于“內火重”。
事實上,腳部作為身體末端,對環境溫度變化格外敏感。有研究指出,尤其在炎熱的夏季,人體在入睡時需要維持核心體溫的微小下降,才能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
這時候,露出腳丫能幫助身體散熱,加速體溫調節,讓人更快入睡。
當然,并非每個人都適合把腳外露。對于體質較弱、手足易涼的中老年人,或者冬天室內溫度偏低時,長期讓腳暴露容易引發踝關節疼痛或誘發風濕、感冒。
而對于夏天容易熱醒、出汗多、常有“上火”癥狀的人,把腳伸出被單能提升舒適度,并不意味著身體有病,只是熱量調節的本能反應。
“涼從腳上起”在坊間流傳已久,老一輩人總強調“睡覺一定要把腳藏好”。這種說法部分有道理但也有一些誤區。咱們從科學角度解析:
首先,確實腳的皮膚散熱速度較快,且分布大量毛細血管。
腳受涼后,血管收縮,容易導致全身感知變冷,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更容易受影響。但需要注意,普通健康成年人在溫度適宜的臥室環境(如室溫20-26℃)下,偶爾露腳睡覺,通常不會引發嚴重后果。
![]()
但當季節多變或空調直吹時,赤腳睡覺受涼,有可能因下肢血管突然收縮而誘發一些循環系統不適,例如中老年人晨起雙腳麻木、酸脹。數據表明,每下降1℃,血管收縮速度平均提升8%以上,長期如此可能影響四肢的血液流通。
有趣的是,近年多項權威醫學研究發現,“睡眠期間將腳適當暴露”,有助于體溫微調和改善失眠。對于入睡慢的中年群體,通過“腳部散熱”,大約有32.8%的受試者主觀覺得更容易入眠。
但“萬全之策”也不是,若本身體寒、肢體易涼或患有風濕、糖尿病等人群,還是建議別讓腳裸露太久。
堅持讓腳露在外面睡,身體可能出現這些變化:
睡眠更深,入睡快。當身體試圖通過腳丫散熱時,有助于調節下丘腦的睡眠-覺醒“開關”,讓入睡過程更順暢。對于容易半夜醒的人來說,這種方法或許能溫和改善失眠(約有17.6%的慢性失眠患者報告腳露在外入睡變快)。
![]()
熱量流失,導致腳部寒涼。特別是在氣溫較低的環境下,反復讓腳外露,容易讓體溫驟降,老年人尤其要警惕因此誘發下肢酸麻、抽筋。
免疫功能輕微下降。有學者指出,若長期在低溫環境中暴露雙腳,人體抗寒能力會被削弱2%左右,感冒等疾病易發,不過只要房間溫度適中,風險很小。
容易被細菌、螨蟲侵擾。如果床品不夠清潔,腳長期裸露睡覺,可能提升腳部皮膚感染、濕疹風險。
如果你習慣睡覺時將腳露在外面,也不必過度擔憂。建議這樣做,能夠幫你更健康、更安心地休息:
觀察自身感受。每個人對冷熱的敏感度不同,如果你入睡更快,醒來精神好,沒有下肢不適,這個習慣問題不大;否則則要適時收腳、調狀態。
調整室溫、保暖為上。尤其對于60歲以上人群,建議室溫保持在20-26℃左右,可以搭配厚薄適中的棉被,既保證舒服,又不易受涼。
體寒、慢性疾病患者慎露腳。有風濕、糖尿病、末梢循環差的人群,夜間腳部最好蓋好,減少誘發疾病風險。
重視肝臟、睡眠健康信號。有資料提示,長期失眠、睡眠易醒的人,要重視肝功能問題。當肝臟解毒或調節能力下降,可能導致夜間易醒、腳部抽筋等異常表現,建議及時前往醫院查明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