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安全委員會秘書紹伊古表態,“俄羅斯必須建立一個完全不依賴美國和中國的稀土產業,從開采到成品都要實現自主可控。”
作為普京的老搭檔、鐵桿心腹,紹伊古的言論很可能代表克里姆林宮在稀土這一戰略資源上的“真實想法”。
就在不久前,中國宣布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全球高端制造業應聲陷入緊張狀態。面對中國的稀土王牌,西方各國節節敗退,而俄羅斯則有了一個大膽計劃——在西伯利亞打造完全自主的稀土全產業鏈。
![]()
俄羅斯是全球稀土儲量前五的國家,擁有約2850萬噸稀土資源,其主要分布在托木斯克、雅庫特、摩爾曼斯克等地。僅托木斯克一地的稀土礦儲量就高達600萬噸。
儲量豐富與現實產量形成鮮明對比。俄羅斯每年稀土產量只有區區2600噸,占全球市場不到1%。
這一數據與中國每年27萬噸的產量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俄羅斯的稀土產業還停留在“挖石頭”的階段,離“造芯片”“造發動機”還差著幾條街。
紹伊古在文章中強調,稀土產業鏈的建設不僅關系到供應鏈安全,更是關乎俄羅斯作為主權國家的存在。這一表述將稀土產業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普京政府布局稀土產業自主,背后有三大關鍵原因:
國家安全位居首位。中美在稀土領域的交鋒讓俄羅斯意識到,即使當前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高水平,但依賴中國稀土仍存在風險。
經濟轉型需求同樣迫切。稀土產業鏈不僅能創造就業,更能帶動半導體等下游產業發展。俄羅斯計劃在西伯利亞投資超7000億盧布打造關鍵稀有金屬與稀土金屬加工集群,預計僅第一階段就能創造3500個就業崗位。
提升國際話語權也是重要考量。一旦俄羅斯實現稀土產業自主,全球稀土供應格局將改變,俄羅斯可借此作為與美博弈的籌碼。
![]()
俄羅斯的稀土自主之路面臨三重主要障礙:技術、資金和基礎設施。
技術層面,稀土提煉屬于典型的“技術密集+污染密集”行業。中國用了三十年才建立起成熟的工藝體系,而俄羅斯的科研體系在蘇聯解體后已經“斷代”。
資金方面,建立一座標準稀土分離廠就需投入數十億美元。而在沖突和制裁的雙重夾擊下,俄羅斯財政能否支撐如此巨大的投資存在疑問。
基礎設施不足同樣是棘手問題。西伯利亞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建設覆蓋整個稀土產業鏈的生產集合體需要大規模的基建投資。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不僅是資源,更是全產業鏈的技術壁壘。中國掌握全球58% 的稀土專利,提煉成本僅為美國的1/4,且能穩定實現99.99% 以上的高純度。
以釹鐵硼永磁材料為例,中國企業良品率比美國高30%。而歐盟研發的“無稀土永磁體”性能僅達傳統磁體的60%,根本無法滿足高端需求。
面對俄羅斯可能的技術請求,中國已明確婉拒。在普京訪華期間,俄方希望就使用和學習稀土金屬開采技術展開討論和談判,但中方沒有同意。
![]()
中國婉拒俄羅斯技術請求的考量有三:稀土技術是重要的戰略籌碼,關乎國家安全;中國已出臺稀土相關物項出口管制措施,政策上受限;擔心技術可能被俄羅斯轉讓給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