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歷:
明明白天吃得不多,晚上卻總會失控;
剛下定決心開始節食,沒兩天又被一場暴食擊潰;
你感到懊悔,可下一次情緒一來,又不由自主地打開外賣 App。
也許,你并不是“瘦不下來”,而是身體在試圖保護你。
我們常以為,控制不住吃,是意志薄弱的表現。
但在心理學看來,暴食或失控進食,往往是情緒的語言。
當你沒有辦法處理壓抑、焦慮、孤獨或壓力時,身體就會替你“說話”。
而食物,正是它最容易使用的安慰方式。
![]()
來源:pexels
01
我們吃的,
其實是情緒
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指的是當你不是因為餓,而是因為情緒而吃。
它可能發生在你壓力很大的時候,也可能在孤單、疲憊、空虛的瞬間。
心理學家 Susan Albers 在《Eating Mindfully》中指出:
“食物是人類最原始的安撫系統之一。”
當我們感到焦慮、憤怒或無助時,大腦中的邊緣系統會發出求助信號。
而高糖、高脂的食物能在幾分鐘內刺激多巴胺、血清素的釋放,讓我們暫時從“威脅模式”切換到“安慰模式”。
從神經學角度看,這種反應與“被人擁抱”時的腦部活動極為相似。
所以,你渴望的,可能并不是那塊蛋糕,而是一種安全感。
短期來看,這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通過食物來降低生理緊張、安撫情緒。
但如果這種模式被反復強化,就容易形成“吃-放松-內疚-再吃”的循環。
研究發現,長期的情緒性進食會導致皮質醇持續升高,
這不僅讓脂肪更容易堆積,還會抑制飽腹激素瘦體素的作用。
結果就是:吃得越來越多,卻越來越難以感到“滿足”。
所以,問題不在于你不夠自律,而是你的身體一直在試圖幫你對抗壓力、修復情緒。
它并不敵對,它在保護。
![]()
來源:pexels
02
為什么會用“吃”
來安慰自己?
很多人以為,情緒性進食只是“嘴饞”或“自控力差”。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它其實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
當我們無法用語言或行動處理情緒時,就會用食物,來暫時修補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情緒—進食聯結”。
它的形成,常常可以追溯到我們的早期經歷。
1、從“食物=愛”的早期印記開始
還記得小時候生病、受委屈時,大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嗎?
“來,吃點好吃的,就不難過了。”
那一刻,我們學會了一個早期的心理等式:
食物=被愛、被照顧、被安慰。
于是成年后,當我們感到孤獨、焦慮、疲憊時,身體自然會啟動這套早年的安慰模板。
這就是為什么深夜加班后,你會特別想吃甜的;
失戀后,冰淇淋和炸雞成了救命的溫度。
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在“足夠好的母親”理論中指出:
當孩子早期沒有得到穩定的情緒回應時,他會發展出“替代性安撫行為”,比如反復進食、咬指甲、過度工作或控制他人。
![]()
來源:pexels
2、食物,不只是安慰,也是掌控
在美劇《老友記》中,Monica 的故事幾乎是情緒性進食的經典案例。
她小時候胖,被家人和朋友取笑,喜歡的男生也嫌棄自己,母親更是不停地拿她和“完美哥哥”比較與批評。
成年后,她變得極度自律:廚房一塵不染、飲食精確計算、體型完美。
但每當壓力或情緒來襲,她仍然會忍不住拿起一盒又一盒餅干。
那并不是貪吃。
而是一種掌控的反應:
當生活、情緒、關系都難以把握時,“吃”成了她唯一能決定的事。
在心理層面上,她吃的不是食物,而是那份“終于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安全感。
就像劇中心理咨詢師說的那句經典臺詞:
“那不是食物,那只是愛。”
3、從“吃為安慰”,到“吃為價值”
如果說早期經驗讓我們把食物和愛聯系在一起,那么現代文化,則讓我們把食物與價值綁定。
我們活在一個高績效與外貌焦慮并存的時代:
“管住嘴、邁開腿”成了道德箴言;
“自律即自由”被當作個人價值的衡量。
于是,吃太多就意味著“失敗”,餓著就成了“值得驕傲的堅持”。
久而久之,我們不再單純地吃,而是在用食物定義自己:
吃得少=有自控力,吃得多=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這讓“情緒性進食”變得更加復雜,不僅是對情緒的應激反應,更是文化和內疚共同作用的產物。
![]()
來源:pexels
4、不是太脆弱,而是太壓抑
美國心理學家希拉里·雅各布斯·亨德爾在《It’s Not Always Depression》中寫道:
“我們不是太脆弱,而是太習慣壓抑。”
在長期的績效焦慮和社交比較下,很多人不再允許自己表達不安、憤怒或疲憊。
但那些被壓抑的能量不會消失,它們會轉化為一種身體層面的沖動。
因此,你或許并不是餓,只是需要一個不用解釋的、被允許放松的時刻。
03
科學地與食物和解
5個策略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自律,而是缺少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和食物和解”,其實就是學會在每一次沖動、進食、滿足與懊惱之間,找到一種溫柔而清醒的覺察。
以下五個方法,來自心理學與飲食行為研究的結合,它們不是節食技巧,而是與你的身體重新建立信任的練習。
1、命名情緒,而不是壓制情緒
暴食的誘因往往不是饑餓,而是被忽略的情緒。
在沖動打開冰箱的那一刻,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安慰?是休息?是陪伴?還是一種被看見的感覺?”
研究發現,當我們能準確命名情緒時,大腦杏仁核的活動會下降,壓力反應也會減弱。
換句話說,說出感受,本身就有鎮靜的力量。
下次想吃的時候,不妨先寫下此刻的情緒。
哪怕只是“我今天有點煩”,都比對自己生氣有用得多。
![]()
來源:pexels
2、身體掃描練習
很多情緒性進食者,其實已經失去了對身體信號的敏感度。
我們吃,不是因為餓,而是因為心慌、空虛、或緊張。
試著每天花幾分鐘做一個“身體掃描”:輕輕閉上眼,從頭到腳覺察感受。
喉嚨干嗎?胃是空的,還是只是有點堵?胸口是不是緊?手指是不是涼?
心理學上區分兩種饑餓:
生理性饑餓:逐漸出現,吃什么都能滿足。
情緒性饑餓:突然襲來,只想吃特定的東西。
學會識別這兩種饑餓,是走出“無意識進食”的第一步。
3、建立替代性安撫機制
當你焦慮、委屈或空虛時,食物只是眾多安撫方式之一。
你可以教會大腦新的路徑:
寫一頁日記、出去走兩站地、泡個熱水澡、聽一首熟悉的歌、或者整理一個抽屜。
這些行為在神經層面上能激活獎賞系統與副交感神經,起到與“進食”相似的舒緩作用。
關鍵不是強迫自己不吃,而是讓身體知道:除了食物,還有別的方式可以讓你安全。
![]()
來源:pexels
4、正念進食
這不是玄學,而是被大量實驗證實的有效方法。
正念進食強調在吃的過程中保持覺察:
放慢速度,感受食物的香氣、質地、溫度與咀嚼。
研究表明,當人們在進食時保持全神貫注,攝入量平均會下降 20%–30%,并且更容易感受到滿足感。
你可以試著在第一口和最后一口之間,問自己:“我還需要繼續嗎?”
那種“夠了”的信號,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太急著往前趕。
5、重建“食物不是獎懲”的觀念
食物,不該是懲罰,也不該是獎勵。
它是維系你與世界、與你自己之間關系的橋梁。
吃一塊蛋糕,不代表你失敗;想吃碳水,也不說明你意志薄弱。
那是身體在說話。
心理學家 Jean Kristeller 在研究飲食行為時發現:當人們不再把食物與“自我價值”掛鉤時,反而更容易恢復健康的體重和飲食節奏。
所以,請允許自己吃,也允許自己停。
不是靠“克制”贏得輕盈,而是靠“理解”恢復平衡。
我們總以為“變瘦”才是重生,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真正的修復,是你重新與身體建立信任。
當你不再懲罰自己的饑餓,不再因為一次暴食而懷疑自我價值,當你能感受到“吃”不僅是控制,更是一種對話,那一刻,你已經在走出情緒性進食的循環。
身體從來不是敵人。
它只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提醒你:
你需要被理解,需要安全,也需要一點溫柔。
當你開始聆聽身體,而不是對抗它,你就已經在變得輕盈。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 5000 萬客戶咨詢,嚴選 2% 頂尖咨詢師服務,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