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接下李在明的請帖,預計停留三天兩晚,特朗普實現會晤心愿的機會,就在眼前了。
![]()
我國外交部已經證實,10月30日至11月1日訪韓,開啟三天兩晚行程。
幾乎同時,美國財長貝森特宣布,特朗普將在10月29日,結束日本行程后飛赴首爾,且團隊多次釋放“希望與中方會晤”的信號。
這兩份行程單的時間重疊,是否意味著特朗普盼了許久的中美會晤,要借著這次APEC的機會落地了?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是這么說的,中美雙方就元首會晤保持密切溝通,如果有消息會及時發布。
也就是說,目前一切都是未知數。
不過咱們可以觀察一下這三天兩晚的行程。
![]()
看似是常規的外事安排,內里細節還是很多的。
10月30日抵韓,31日參與APEC正式議程,當天會議聚焦供應鏈韌性、數字經濟這些區域合作議題,11月1日離境。
這個時間線里,30日的“空白期”很關鍵。
我們既沒提前官宣要與美方會面,也沒把這條路堵死,反而為“多邊框架下的雙邊互動”留足了彈性。
為什么不直接定死行程呢?
或許是因為中方更傾向于看美方行動再定調,畢竟此前中美經貿磋商中,美方多次出現表態強硬又臨時松口的情況,這種留有余地的安排,更符合務實溝通的邏輯。
而且我們有這個底氣。
![]()
10月9日商務部發布的稀土管制新規是個重要信號。
當時不少解讀只提“范圍擴大”,但其實不僅17種中國本土稀土被管控,連含中國成分的境外物項也被納入其中。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美國之前想通過第三國采購稀土、繞開管制的路子,一下子難走了。要知道,稀土是美國新能源電池、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短期內根本找不到替代供應鏈。
而另一邊,美財長又在私下接觸中方,希望延長部分商品的關稅暫停期。
一邊施壓加稅,一邊求助緩解供應鏈壓力,這種矛盾的做法,不正好說明中方手里的籌碼分量嗎?
現在特朗普十分著急的。
![]()
美國農業部最新的出口報告里有個細節很刺眼。
2025年前10個月,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量是零。
北達科他州的農場主抱怨,每英畝虧損能到100到150美元,不少人已經在考慮明年要不要改種其他作物。
大豆種植州歷來是共和黨的票倉,眼看美國中期選舉臨近,這種虧損壓力遲早會變成政治壓力。
這時候特朗普急著要在首爾見中方一面,恐怕不僅僅是為了推進外交,更多的是想借著會晤,爭取中國恢復大豆采購的承諾,給國內農場主一個交代。
但問題來了,會晤機會擺在眼前,特朗普就能抓住嗎?
![]()
這關鍵還得看美方能不能放下“既要又要”的心態。
目前中美分歧很明確。
美方一邊威脅11月1日對中國商品加征100%關稅,一邊又對稀土管制表達不滿。
既想通過會晤收獲“外交成果”,又不愿放棄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打壓。
這種“施壓與求和并存”的邏輯,很難讓我們認可。
中方的管制措施從來不是“一刀切”,民用領域的合規申請一直能走流程,但想靠脅迫讓中方讓步,這條路從一開始就行不通。
至于10月30日到31日這兩天,到底會不會成為這次互動的核心窗口,估計要看日前開始的中美第五輪經貿磋商有沒有實質進展了。
![]()
比如美方松口部分商品的關稅豁免,或者中方在稀土管控的具體執行上給出更明確的細則,那么會晤落地的可能性會大很多。
但如果美方還是抱著“先放狠話再談條件”的老思路,中方恐怕更愿意把精力放在APEC的多邊議題上。
畢竟區域供應鏈穩定、數字經濟合作這些事,才是大多數亞太國家真正關心的。 說到底,特朗普的會晤心愿現在還懸在半空中。
中方接下李在明的請帖,相當于給對方搭好了一個梯子,但能不能夠到,終究要看美方是不是真的有誠意,能不能放下霸權思維,以平等的姿態坐到談判桌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