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犯下大忌,訪華前夕語出驚人,相關行程直接被延期,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
![]()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
剛看到德國外交部24日晚上發布聲明,宣布外長瓦德富爾原定于10月26日的訪華行程推遲,理由是“未能在中國安排足夠多的會談”。
不過他們接下來計劃和中方同行進行一次深入的電話交流。
據悉,德國定的隨行名單有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人,所以毫無疑問,這趟沒能出發的行程,原本是為了解決稀土和半導體的供應問題。
但現在,懸了。
其實結合這兩天發生的事情來看,瓦德富爾訪華延期的真實原因未必如德國外交部說的那樣。
就在開啟訪華前夕,瓦德富爾語出驚人,說了這么一番話。
![]()
他說,德國的“一中政策”具體實施由自己決定,不支持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
這一番話意味著什么,懂得都懂,德國外長這是在赤裸裸的插手中國家務事。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當即就做出了回應,駁斥德國外長“只提維護現狀、不提反對臺獨,實質是縱容分裂勢力”。
所以這一場籌備許久的訪華行程,就這么在啟程前48小時“擱淺”,表面是會談安排出了問題,實則是德國外長踩中了中方絕不能退讓的主權紅線。
具體來說,瓦德富爾訪前的那番話有兩個“雷區”,而且每一個都透著矛盾。
![]()
郭嘉昆
先看臺海問題上的表態,他說“堅持一中政策”,卻特意加了個“具體實施由德國自行決定”的尾巴。
這意思就是“我承認你的原則,但怎么理解我說了算”,可中方早就把話講得很明白,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表述沒有任何自定義的空間。
郭嘉昆在記者會上的駁斥其實點透了關鍵,如果連“反對臺獨”都不敢提,只說“維護現狀”,不就是給分裂勢力留余地嗎?
今年7月,瓦德富爾參加中德戰略對話時還明確說過“堅定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才過了三個月,就多了“自己決定”的附加條件。
這是為了在盟友面前擺姿態,還是真的不明白主權問題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
再看他反復強調的“經貿焦慮”,也透著幾分雙標。
瓦德富爾說“中方稀土和半導體管制讓德國企業擔憂”,可他沒提中方為什么要管制。
而且中方明確“合規企業能正常申請出口許可”,并不是專門針對德國。
倒是德國自己來碰瓷找麻煩了。
據悉,德國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產業,90%以上的稀土都來自中國,一旦供應有波動,整個產業鏈都會受影響。
可瓦德富爾絕口不提德國政府9月的動作,當時德國聯邦經濟部因為中方半導體出口限制,專門給北京發了外交照會,要求取消限制。
![]()
一邊喊著“要公平貿易”,一邊只許自己提要求、不許中方守規則,這樣的態度,怎么可能談得攏?
其實仔細捋一下德國這段時間的對華動作,會發現瓦德富爾的困境不是偶然,而是德國當下對華政策“撕裂”的縮影。
2025年前8個月,中德雙邊貿易額已經到了1634億歐元,中國還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比美國多了近200億歐元。
德國汽車業更依賴中國市場,大眾、寶馬在華銷量占比都超過三分之一,這次瓦德富爾隨行的汽車協會代表,原本都準備好談“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臨時配額”了。
可在政治上,德國又總想著跟美國的“印太戰略”貼得近一點。
![]()
瓦德富爾
瓦德富爾今年8月訪日時就說過,“要和日本聯合應對中俄威脅”,現在又在臺海問題上試探中方底線。
這種一邊靠中國市場“吃飯”,一邊又在主權問題上“挑刺”的操作,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更有意思的是,這次訪華,他原本還有個“隱性任務”,那就是為德國總理默茨年底的訪華行程“鋪路”。
德國總理府9月就放風說,默茨想通過訪華修復中德經貿信任,瓦德富爾先去“探路”,原本是想提前敲定幾個合作方向。
可現在行程一延期,默茨的訪華時間就要重新評估了。
中方從來不是“不合作”,而是“合作要有前提”。
![]()
德國總理默茨
瓦德富爾行程延期的教訓很清楚,想和中國談合作,就得先學會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想解決經貿分歧,就得放下那種“我提要求你就得滿足”的傲慢。
如果德國繼續在“利益”和“原則”之間搖擺,別說瓦德富爾的下一次訪華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就連默茨總理年底的訪華計劃,恐怕也要懸。
畢竟,中國從不缺貿易伙伴,絕對不會為了貿易利益犧牲國家主權。
這一點,德國要是早想明白,也不會讓一場本該推進合作的訪華行程,變成一場“未啟程先擱淺”的外交插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