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手機號登入李玟網易云音樂賬號”的消息登上熱搜。一位網友用新辦的手機號注冊網易云音樂,輸入短信驗證碼后,頁面竟自動跳轉,直接登錄了已故歌手李玟的官方認證賬號。
雖然事后運營商已第一時間聯系新號主進行了相應的處理,但暴露了當前“數字遺產”如何“繼承”的問題。
根據《電信服務規范》,我國電信運營商可在號碼注銷90日后重新啟用投入市場,這部分重新啟用的號碼被稱為“二次號碼”。“二次號碼”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但在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用戶在“二次號碼”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擾。如果原用戶使用該號碼綁定過互聯網應用,且在注銷號碼時沒有解綁,“二次號碼”新用戶可能遇到無法注冊或綁定某些互聯網應用的情況。
這也引發了當下關于“數字遺產”的思考。如果原用戶忘記或未能及時解綁其在各大平臺注冊的賬號,這個號碼的新主人,就能憑借一條簡單的短信驗證碼,一鍵接管前人的“數字遺產”。這些“數字足跡”記錄著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人際關系和內心世界,是我們數字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李玟的案例只是“數字遺產”問題的冰山一角。同時李玟賬號事件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誰該為這類“數字遺產”事故負責?今后類似的“數字遺產”該如何繼承?
從表面看,運營商、互聯網平臺和用戶三方都存在責任考量。
運營商根據規定將停用的手機號回收再投放屬于資源循環。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依托中國信通院碼號服務平臺,推出“二次號碼煥新”服務,著力解決長期困擾行業企業及用戶的“二次號碼”注冊綁定互聯網應用難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的解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戶銷戶時解綁不夠完全、互聯網平臺處理解綁是否及時、APP更新迭代頻繁等多重原因,都可能造成“二次號碼”銷售前解綁并不完全、徹底。
對互聯網平臺而言,很難獲知用戶注冊手機號是否已經易手。在用戶注冊時,平臺往往通過冗長的用戶協議將責任豁免到極致,卻不為用戶提供對等的權利,比如便捷的“數字資產”繼承轉讓通道。
而用戶也普遍缺乏數字資產管理意識,未能在手機號變更前及時解綁各類賬號。
面對“數字遺產”保護和繼承難題,需要構建“技術+制度”的雙重防護網。首先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確保“數字遺產”的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存續性,使得“數字遺產”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給后代。
其次在制度層面,可以推進立法完善,制定專門法律,為“數字遺產”的保護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和保障。當前尤其要明確“數字遺產”的定義、范圍、繼承規則以及平臺責任等核心內容,建立“數字遺產”登記、繼承程序及平臺責任規范。
對個人用戶而言,應提高數字資產管理意識。可定期整理重要數字資產,明確標注哪些需要保留、哪些可以刪除,甚至考慮設立“數字遺產”繼承人。
目前,有用戶分享“一證通查”解綁舊賬號的方法,提醒避免類似風險。法律與技術的賽跑仍在繼續。歐盟《數字化單一市場版權指令》通過明確區分“可繼承財產”與“不可侵犯人格權”,為“數字遺產”的精細化治理提供了啟示。而在中國,從上海“隨申辦”到浙江“浙里辦”,多地已開始探索“個人身后一件事”服務。期待在多方協同下,不久的將來能在數字永生與徹底消失之間,找到一個屬于這個時代的答案。(作者:劉純銀)
來源:人民郵電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