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美在馬來西亞的磋商,其實目的特別明確,就是為了下周可能在韓國舉行的高層峰會做鋪墊。雙方需要提前溝通議題,試探底線,也要摸清對方的談判節奏。
另外,這已經是特朗普在今年4月份宣布“對等關稅”之后,中美第五輪面對面的磋商。從時間上看,雙方基本保持了一個月一次的節奏,沒有斷了溝通的渠道。地點選擇,也透露出一個有意思的信號。前四次,分別在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瑞典斯德哥爾摩和西班牙馬德里舉行。這些城市,都位于歐洲,也都屬于美國更熟悉的外交圈。而這一次,地點轉到了亞洲。中方代表不用倒時差,也不用糾結口味問題,而且更具體地說,選擇了馬來西亞,而不是新加坡。所以這次會談,表面是“第三方中立”,但實際上,更接近中國的戰略舒適區。這種心理和節奏上的優勢,在外交博弈中,其實非常重要。
![]()
我們再看會談的氛圍。一如既往,美方喜歡“先造勢”。在談判前,特朗普團隊又放出消息,說要對中國再加征100%的關稅。因為中國這邊,早就準備好了對等回應。依舊是“稀土”和“大豆”。前幾輪中方團隊的談判節奏很穩,也讓美方清楚地看到,中國不急,不會整那么多“花活”,也不會輕易讓步。
所以這次特朗普政府更急。他們想知道,中國到底還留了多少“談判空間”。馬來西亞的這場會談,對美方來說,更像是一場“信息搜集”。他們希望在下周的高層會面前,先盡可能摸清中國的底線。
畢竟,特朗普雖然嘴上強硬,但他身邊的團隊,肯定不想讓他在韓國被動。沒人希望總統在鏡頭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這次馬來西亞磋商,對美國來說,其實就是一場“鋪墊戰”,一場摸底戰。
![]()
但反觀中國這邊,就顯得從容得多,甚至你看咱們這邊的報道與宣傳,都不及前幾輪那么有熱度。因為中方的節奏非常穩,態度也很清楚。中方的目標不是“打贏美國”,而是“不讓美國贏”。美國的談判習慣是:用壓力逼對方讓步。中國的做法是:以靜制動,筑高墻,廣積糧。看上去是慢,但每一步都算得很清楚。從關稅到技術,從供應鏈到能源,中國現在有了更充足的籌碼。
更重要的是,中國現在可以集中精力應對中美關系。在外部干擾減少的情況下,中方有更大的戰略靈活度。反觀美國,就沒有這么輕松。特朗普政府眼前的問題太多。俄烏沖突繼續拖著,美國還得掏錢援助;中東局勢緊張,委內瑞拉局面也沒穩下來;國內又有抗議、游行、罷工,一波接一波。這些問題都在拖特朗普政府的后腿。
![]()
所以現在的中美談判,不再是“強弱對話”,而更像是一場“耐力賽”。美國想盡快拿結果,好回去交差;中國則有時間,也有耐心,不急著立刻達成什么。這種節奏上的差異,就是最大的力量差。
你會發現,過去一年,中美談判的重心在變化。從最初的美方設定議題,到現在的雙方拉平、均衡推進。中國已經逐漸掌握了議題主導權。
至于這次馬來西亞這輪磋商的結果,未必會對外公布太多,畢竟一開始也說了,只是“預熱”。不過從目前的信號看,中國已經不再是被動應對的一方。當談判的主動權,開始從“防守”轉為“掌控節奏”,這本身,就是中國在外交層面的又一次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